[实用新型]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0351.5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7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石海琳;徐丹丹;李宗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周心志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主动 行人 保护装置 支架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附件领域,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其能够通过焊接来连接到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上。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该支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对汽车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配备主动行人保护系统。例如,如果车辆碰撞到行人并且行人顺势冲撞到车辆前盖(典型地,发动机盖)上时,行人的人体将冲击牢固地固定的车辆前盖,这可对行人造成显著的伤害。为了减少在碰撞到行人时对行人造成的潜在伤害,现有技术中已经设计了诸多行人保护系统,例如,通过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之前设置安全气囊等。
一种典型的行人保护系统涉及使用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其设置为在检测到车辆与行人碰撞时启动,以便顶起车辆前盖,使得与行人碰撞的前盖下方存在一定的空隙,从而减少行人在车辆前盖上受到的冲击。已知的是,主动行人保护装置通常在内部填充有一定配比的火药,以便在检测到碰撞时通过点火装置来点燃火药,火药进而燃烧并产生爆炸,推动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中的杆件移动,进而顶起车辆前盖。
然而,由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内部设置有火药以及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上杆运动的需要,一般无法在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套管上进行直接的热处理,例如焊接等。因此,一般使用分离的支架来将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固定在车身上,这两个部件典型地具有过盈配合。然而,在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点爆过程中,过盈配合的连接方法会使执行器产生位移,进而影响整个行人保护系统的运行效果。
因此,所期望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其能够通过焊接来连接到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上。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支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其包括:
本体,其具有长形形状;
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它们从本体两侧成角度地朝本体的一侧延伸,并且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朝本体的一侧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凸点;以及
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它们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底部朝本体的另一侧延伸。
备选地,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的凸点构造为用于将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通过焊接来固定到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执行器套管上。
备选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以便通过螺栓或螺钉来将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固定到车身上。
备选地,焊接为激光点焊或摩擦焊。
备选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垂直的平面上延伸。
备选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在同一个平面上延伸。
备选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通过焊接或粘结来附接到车身上。
备选地,本体、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中的一个或多个由厚于3mm的钢板构成。
备选地,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通过冲压成型来制成。
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并且能够通过焊接来连接到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上,从而提高了执行器所需的刚度,减少了在执行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位移,因此提高了主动行人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支架和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在连接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在连接状态下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03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