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1128.2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2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博;冯金飞;方福平;周锡跃;刘耀斌;秦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挥发 原位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其可在田间原位测定氨挥发速率及挥发量,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精确测量等优点,适合稻田氨挥发原位监测。
背景技术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稻田施用碳铵、尿素等易溶性氮肥后田面水中氨及铵态氮含量迅速升高,进而以气态挥发至大气。许多研究表明,稻田氨挥发损失可达总施氮量的9%-40%。氨挥发不仅导致氮肥利用率低,而且,氨挥发至大气与酸性物质结合引起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因此,精确测定稻田氨挥发的数量,对减少施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密闭室法是比较常见的田间氨挥发原位测定方法,适用于田间小区实验,其原理是利用空气置换将土壤挥发出来的NH3随气流进入吸收瓶中,以0.01mol.L-1的稀硫酸作为NH3吸收液,然后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吸收液中氨的含量。该方法干扰物质少、灵敏度高,因此,国内外相关研究在测定田间氨挥发时多用此方法。目前基于该方法原理已有相应的装置,但就目前的氨挥发收集装置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无法测定水稻植株挥发NH3含量;二是无法控制气体的均匀度;三是无法监测水体(养殖池塘、湖泊、河道)中氨挥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开口的动态箱,所述的动态箱侧面设有气体交换孔和抽气孔,所述的动态箱顶部设有风扇,所述的气体交换孔连接通气管,所述的抽气孔通过导管依次连接吸收瓶和安全瓶,所述的安全瓶连接气泵,所述的气泵连接流量计,所述的风扇和气泵连接蓄电池。
所述的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态箱外依次包覆设置海绵层和锡箔纸层。
所述的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态箱底部配合设置扩展箱,所述的扩展箱上下端均为敞开结构,所述的扩展箱上设有水封槽。
所述的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态箱底部配合设置漂浮装置。
上述的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该装置能够测定水稻和稻田的NH3含量,并且测量精准、灵敏度高、覆盖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扩展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通气管;2-动态箱;201-气体交换孔;202-抽气孔;203-风扇;3-吸收瓶;4-安全瓶;5-气泵;6-流量计;7-蓄电池;8-扩展箱;801-水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所示,一种稻田氨挥发的原位测定装置包括底部开口的动态箱2,动态箱2外依次包覆设置海绵层和锡箔纸层。动态箱2侧面设有气体交换孔201和抽气孔202,动态箱2顶部设有风扇203。气体交换孔201连接通气管1,通气管1用于动态箱2内外气体进行交换。抽气孔202通过导管依次连接吸收瓶3和安全瓶4。风扇203确保进入吸收瓶3中的气体的均匀度。吸收瓶3内盛放稀硫酸,用于吸收NH3。安全瓶4连接气泵5,气泵5连接流量计6。气泵5和流量计6用于控制动态箱2内气体交换速率。风扇203和气泵5连接蓄电池7,蓄电池7进行供电。
动态箱2下方可以配合设置扩展箱8,扩展箱8上下端均为敞开结构,扩展箱8上设有水封槽801,扩展箱8底部开口。动态箱2和扩展箱8配合时,动态箱2放置在扩展箱8的水封槽801即可。扩展箱8的设置以保证水稻生长时,动态箱2能够完全罩住水稻。动态箱2下方还可以配合设置漂浮装置,以便测定池塘、河道和湖泊等水体氨挥发量。
使用时,将动态箱2置于测定的水稻植株上,并将底部开口插入土壤或水体中,在启动气泵5进行抽气,记录流量计6读数,以控制抽气速率,抽气结束后,将吸收瓶3带回,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吸收液中的氨量,计算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氨挥发速率。
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11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