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接式隐蔽外罩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6390.6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2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何东;姚士鸵;张会政;张志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42 | 分类号: | H01Q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刘延喜;王增鑫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接 隐蔽 外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接式隐蔽外罩。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蓬勃发展及通信业务量的增加,为了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网络 覆盖服务,运营商不断的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无线基站及天线不断增多。 但同时,各地对城市的环境景观要求越来越高,市民对电磁辐射的关注度也 越来越高,这导致了常规基站天线的选址越来越难,建站阻力也越来越大。
针对这种情况,隐蔽天线也就应运而生,它在保证各项通信技术指标的 同时,也可以兼顾实现天馈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美观,又能大大减低市民 对天线的敏感度。
现有技术中,隐蔽天线的隐蔽体,其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一体 成型的方式;另一种为通过简易的插接组合方式。
对于一体成型方式是将隐蔽体用模具整体开模。这种方式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配备大型的模具手工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一致性差,容易变形,生产 效率也较低。而且,由于隐蔽体整体的体积比较大,运输成本高,现场搬运 安装困难。
而通过简易的插接组合方式是运用简单的模具,将玻璃钢拉挤成型,而 后再进行组装。这种方式生产的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一致 性好,产品不容易变形,有效抵抗因外在因素造成的产品变形,且便于运输 及搬运。但在应用此一方法时需注意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即存在结构设计相 对复杂的缺陷。
本申请人的申请号为200920059595.2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披露了一种隐 蔽天线封装装置,其柱身主要由四个玻璃钢板和四个连接条组成,每个连接 条分别与其中两个相邻面板的各一条邻边相连接,连接条由一方状主体和设 于方状主体相邻两个侧面的两条肋条组成,而其玻璃钢板的两侧边则形成与 肋条相配合的槽口,由此实现四个连接条与四块玻璃钢板的插接装配。此种 天线封装装置可有效的保护天线,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保证通信质量,并 能很好的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达到美化环境和消除居民恐惧心理的作用。但 其也存在如下缺点:玻璃钢板之间需以连接条连接,连接条由于过于细小, 在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容易丢失或损坏。而且,连接条由于需留出和玻璃钢板 连接的配合量,如不进行加固,连接条在隐蔽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沿 槽口滑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连接稳固的插接式隐蔽外 罩。
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接式隐蔽外罩,包括顶盖、设置在顶盖底部并且与顶盖连接的棱 柱状柱身和设置在柱身底部并且与柱身连接的底座,所述柱身内形成用于装 设天线及其电路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柱身包括多个相互插接的面板,每个 所述面板的一个竖向侧边处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内侧开设有 一条槽道,该面板的另一个竖向侧边上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 设有肋条;且所述每个面板的肋条插入相邻面板的槽道内。
该插接式隐蔽外罩还包括维修门,至少一个所述面板上开设维护窗口, 所述维修门通过若干合页设于所述维护窗口处。
该插接式隐蔽外罩还包括用于安装天线的抱杆,所述抱杆通过一安装架 与所述底座连接。
该插接式隐蔽外罩还包括避雷天线,该避雷天线连接在所述抱杆的顶端。
所述底座为六面体架体,所述架体顶面的一对相对的连接杆上开设有多 对螺钉孔,所述安装架的两端借助螺钉与底座上的至少一对螺钉孔连接。
该插接式隐蔽外罩还包括U型箍,所述抱杆的底部设有安装板,所述安 装板上开设有至少一对与所述U型箍相配合的安装孔,所述U型箍环抱所述 安装架并插入所述安装孔中。
优选的,该棱柱状柱身可以是四棱柱柱身,也可以是六棱柱柱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优点:
由于用于连接相邻面板的所述肋条一体成型于所述面板的竖向侧边上, 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从所述槽道中滑落,因而面板与面板之间的连接 较为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隐蔽外罩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插接式隐蔽外罩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板的横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四棱体柱身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63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