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PC设计的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9230.7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0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唐润生;张启超;李啸宇;袁俊宝;唐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S40/22 | 分类号: | H02S40/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500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pc 设计 平面 复合 聚光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设计的每年只需调整两次倾角 的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器,属于非跟踪低倍率太阳能聚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太阳电池成本较高是光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大规模推广的阻力,太阳 电池作为光伏系统的主要元件,其高昂的造价,也使得光伏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 Whitfield等人经研究发现,聚光太阳电池在高于正常太阳光辐照的光强下其光电转化效 率比在自然太阳光辐照的光强下的光电转化效率要高得多。由于太阳辐射的密度较低,为 增强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能聚光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同时亦可以借助聚光技术来实现对太 阳能高温领域的利用。另一方面,若输出功率相同,采用聚光系统的光伏系统所需的太阳电 池的数量要少于常规的光伏系统所需的太阳能电池的数量,这也降低了光伏发电的系统成 本。当前较为人们所熟悉和研究较多的几种太阳能聚光器有:槽式聚光器、碟式聚光器、塔 式聚光器、菲涅尔聚光器以及以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为代表的非成像聚光器。而前四种 聚光系统为跟踪式聚光系统,虽然有更高的聚光比,但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难以维护且 跟踪系统会消耗一定的电能导致系统发电效率减小。而CPC不用跟踪,只需做季节性的倾角 调整即可达到很好的聚光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低倍聚光器。但是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反射面 弧度难以制造,增加了成本,并且由于聚光器本身的光学性质,其汇聚在吸收体即太阳能电 池上的光通量并不均匀,这也降低了太阳电池的发电效率。针对这些缺陷,本专利中的三平 面复合平面聚光器,使用三组平面反射面代替复合抛物面反射面,通过计算及实验优化得 到最优化的尺寸结构,使得其年采光量达到相应理想聚光器的99.7%,而且改善了太阳电池 上的光通分布,使得光强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发电效率,并且平面较抛物面更 易于制造,成本更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的CPC聚光器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基于CPC设计的 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器,该复合平面聚光器可达到优异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较大程度的 降低制造难度,节约材料,还能大幅提高聚集到太阳电池板上的光的均匀程度,使得太阳电 池效率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CPC设计的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器,由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太阳电池板(3)、支架(4)和玻璃盖板(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固定在支架(4)上,所述太阳电池板(3)设置在聚光器吸收体位置即聚光器底部,且太阳电池板的受光面朝向聚光器的入口,所述玻璃盖板覆盖在所有聚光器的采光面上方,两相邻反射板间非光路部分为中空,以便于通风散热;而涉及光线通过的光路部分应封闭,以减少灰尘进入;所述入射角()为太阳光线(5)与聚光器采光面的的法线(6)的夹角。
上述的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基于CPC反射面(7)设计,其特征在于:每个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具有三个平面反射面;CPC反射面(7)是一个抛物曲面,是所述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的结构来源,但不是所述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的结构;所述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的上下端点(8、9)与对应的CPC反射面(7)的上下端点重合;所述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的三个平面反射面的交点(10、11)在对应的CPC反射面(7)上;所述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的上端点(8)的临界角()在51°~51.5°范围内,组成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的三个平面反射面中的上反射面与中反射面的交点(10)的临界角()在64.1°~64.3°范围内,中反射面与下反射面的交点(11)的临界角()在77.1°~77.3°范围内;在直角坐标系中,单体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反射板(1)对应的CPC反射面(7)的方程为:
其中为CPC反射面的接收半角,,并按Ct=(1.95~2.0)的聚光比截短,所述Ct为CPC聚光器截短后的聚光比,即聚光器上开口的宽度与下方吸收体的宽度的比值。
上述的三平面复合平面聚光器,每年须调整倾角(β)两次,其特征在于:倾角(β)为 作为吸收体的太阳电池板(3)与水平面的夹角;每年春分到秋分间调整其倾角为λ-18°(± 1°);而秋分到下一年的春分间调整其倾角为λ+18°(±1°),其中λ为当地地理纬度,具体调 整日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延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师范大学,未经云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92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