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绳口罩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0981524.3 申请日: 2015-12-01
公开(公告)号: CN205143566U 公开(公告)日: 2016-04-13
发明(设计)人: 王劲川;罗德礼;宋江锋;邓立;姜飞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主分类号: A41D13/11 分类号: A41D13/11
代理公司: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8 代理人: 王育信
地址: 621700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口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罩,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无绳口罩。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空气环境负担明显加重,PM2.5等日益引起了大众的关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颗粒,包括重金属离子的粉尘,有毒化学物质以及一些传染性微生物病毒等。

而目前日常出行佩戴的口罩,如常用的无纺布口罩,并不具备杀毒灭菌的功效。另外,佩戴传统的口罩,如套耳式和套头式,耳朵会承受到一定的拉力,对于佩戴眼镜的人群来说,长时间的佩戴会感到不适。另外,对于市场上常见的N95口罩,则有压降过大、长时间佩戴会感到呼吸乏力的问题。

因此,需要设计一款高效、安全的无绳口罩,不仅能够具有环保、可自然降解、对微纳米段粉尘高的过滤效率等特点,而且佩戴舒适,并且杜绝空气从口罩与人体的脸部之间的缝隙漏入,从而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粉尘、有毒化学物质、传染性病毒的去除。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绳口罩,具有佩戴方便、安全、舒适,空气净化效果俱佳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绳口罩,包括口罩布、口罩鼻夹和口罩胶圈,其中:

口罩布,用于覆盖人体面部轮廓,并对空气进行净化,其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叠加在一起的初滤支撑层、纳滤层和防护层;所述纳滤层为夹层结构,其包括两层的纳米纤维网,以及夹杂在两层纳米纤维网之间的静电纺微米纤维毡;

口罩鼻夹,设置在口罩布上端,用于与人体鼻梁轮廓相匹配;

口罩胶圈,设置在防护层边缘,用于实现人体面部与口罩布无缝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初滤支撑层和防护层均由无纺布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口罩胶圈由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制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口罩胶圈上还贴有塑料纸。

更进一步地,所述口罩鼻夹为铝合金金属丝,并且外部包覆有PE塑料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口罩布设计成叠层结构,并加入了纳米纤维网和静电纺微米纤维毡,从而通过初滤、纳滤和防护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口罩对空气污染物的过滤效率,使其不仅能够很好地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及微米和纳米段粉尘颗粒,而且能够有效地吸收有害重金属离子。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的口罩来说,其过滤效率达到了原有口罩的5倍以上。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口罩鼻夹和口罩胶圈,优化了口罩的佩戴方式,其无需使用绳索进行佩戴,而是通过口罩鼻夹和口罩胶圈的配合,实现口罩与人体脸部的无缝贴合,如此一来,不仅佩戴舒适、压降小,而且避免空气漏入。

(3)本实用新型采用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制成口罩胶圈,具有微孔透气性(透气性大于50%)、不含乳胶、低致敏性、粘性稳定且不伤皮肤的优点,既能保证口罩与人体脸部的无缝贴合,又能保证对人体面部皮肤无任何刺激,揭掉过程中无疼痛且不留痕迹。

(4)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实用性强、使用方便,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非常适合在广大人群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分别对300nm粉尘的过滤效率与压降的关系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初滤支撑层,2-纳滤层,3-防护层,4-口罩鼻夹,5-口罩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绳口罩,其包括口罩布、口罩鼻夹4和口罩胶圈5。

所述的口罩布用于覆盖人体面部轮廓,并对空气进行净化,本实施例中,该口罩布为矩形结构。具体地说,所述的口罩布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叠加在一起的初滤支撑层1、纳滤层2和防护层3。所述纳滤层2为夹层结构,其包括两层的纳米纤维网,以及夹杂在两层纳米纤维网之间的静电纺微米纤维毡。纳滤层2用于去除空气中的微米和纳米段灰尘颗粒,同时吸收重金属离子例如镉、汞、铜等对人体有伤害的重金属离子和分解有机类有害气体,并抑制细菌。

所述初滤支撑层1和防护层3则均由无纺布制成,初滤支撑层1与外接空气接触,其用于起到支撑口罩布的作用,并实现灰尘、毛发、细屑等较大悬浮物的拦截和过滤;而所述防护层3则与人体面部轮廓接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815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