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表面无机涂层去除用碱蚀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91826.9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7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姜英;林亮;周科;娄霞;陈瑞芳;龙正茂;蒋子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G3/00 | 分类号: | C23G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王统国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表面 无机 涂层 去除 用碱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机涂层表面处理设备,具体是一种金属表面无机涂层去除用碱蚀系统。
背景技术
无机涂层作为钢或铁等金属基材的防腐性涂层,在表面处理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或维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基材的不合格无机涂层去除的现象。传统的无机涂层去除方法是以机械刮除或打磨的方式去除基材表面的无机涂层,其不仅存在去除不彻底、作业效率低下、作业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还会严重损伤基材的表面,不够实用、可靠。
相较传统的机械去除方式而言,化学去除基材表面的无机涂层是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以碱液侵蚀去除。然而,由于现有的碱蚀系统设计的不合理性,其在使用中存在以下主要技术问题:1.碱液的温度无法实现有效掌控,用其去除基材表面的无机涂层时,碱液的去除效果无法到达最佳化,导致去除效率低、不够彻底;2.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废气和废液无法形成经济、环保、可靠地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金属表面无机涂层实现有效、快速、彻底、环保、可靠地去除用的碱蚀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表面无机涂层去除用碱蚀系统,包括碱液槽,所述碱液槽内设有加热装置、排风管,所述加热装置处在碱液槽的底部,所述排风管竖立朝上,所述碱液槽的底部设有连通至废水处理池的碱液排放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碱蚀系统还包括有碱雾中和吸收塔,所述碱雾中和吸收塔上设有通风管道和放空管,所述通风管道的另一端对应在碱液槽的排风管上方,在通风管道上设有形成吸气的负压风机,所述碱雾中和吸收塔的底部设有连通至废水处理池的混合液排放管。进一步的,所述碱雾中和吸收塔内部由上而下设有筛板层、填料层和混合液循环槽,所述混合液循环槽内设有液体泵,混合液循环槽的出口与混合液排放管相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废水处理池上设有排放总管,所述排放总管分别与碱液排放管和混合液排放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碱液排放管、混合液排放管和/或排放总管上设有截止阀。
所述放空管向上延伸的高度≥15m。
所述负压风机处在通风管道的吸气口端。
所述加热装置采用燃气加热或电加热。
所述金属为钢质基材或铁质基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以碱液去除钢、铁等金属表面的无机涂层,不会对金属基材的表面造成包括腐蚀在内的损伤,可靠性好;此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碱液的浓度、温度和排风量形成有效、可靠地控制,能够使碱液的去除效果最佳化,进而对金属表面的无机涂层实现有效、快速、彻底的去除,去除成本低,实用性强;
2.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碱液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废弃和废液实现经济、环保、可靠地处理,有效、可靠地避免了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一步增强了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碱液槽;2—加热装置;3—负压风机;4—通风管道;5—碱雾中和吸收塔;6—液体泵;7—放空管;8—废水处理池;9—碱液排放管;10—截止阀;11—混合液排放管;12—排放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钢、铁等金属基材的表面无机涂层去除用碱蚀系统,它包括碱液槽1、碱雾中和吸收塔5、排放总管12和废水处理池8。
其中,所述碱液槽1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在碱液槽1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2,该加热装置2可以为燃气加热的燃气炉盘,也可以是电加热的电加热盘;为了保证对碱液槽1内的碱液加热温度的控制,可以考虑在碱液槽1上设置温度传感器,以准确的获取碱液槽1内的碱液加热温度。前述碱液槽1上设有盖板,在碱液槽1的上部内角处设置有至少一根(通常为一根)排风管,该排风管竖立朝上设置成型,用于将碱液槽1内的碱雾排出;排风管采用不锈钢材质成型。在前述碱液槽1的底部设有碱液排放管9,该碱液排放管9的进口端与碱液槽1的内部相通、出口端与排放总管12密封衔接,为了实现对碱液槽1内废液排放的有效控制,可以考虑在碱液排放管9上设置截止阀,该截止阀以不锈钢材质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918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