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多功能红木圆凳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94942.6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0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任志强;郭丽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莆田市豪强木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7/02 | 分类号: | A47C7/02;A47C7/62;A47C7/74;A47C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1168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多功能 红木 圆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木家具领域,具体是一种太阳能多功能红木圆凳。
背景技术
红木是我国高端、名贵家具用材的统称。红木为热带地区所产,豆科,紫檀属的植物。最初是指红色的硬木,品种较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对红木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根据密度等指标对红木进行了规范,把红木规范为:二科、五属、八类、三十三种。红木因生长缓慢、材质坚硬、生长期都在几百年以上,原产于我国南部的很多红木,早在明、清时期就被砍伐的所剩无几,如今的红木,大多是产于东南亚、非洲,我国广东、云南有培育栽培和引种栽培。当然黄花梨、缅甸花梨、鸡翅木等木材的颜色不会呈红色。木材花纹美观,材质坚硬,耐久,为贵重家具及工艺美术品等用材。红木为热带地区豆科檀属木材,主要产于印度,我国广东、云南及南洋群岛也有出产,是常见的名贵硬木。"红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称,广东一带俗称"酸枝木"。
而凳子,在坐具当中,马扎是最早出现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个靠背就衍变成了椅子。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凳子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圆形、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现有的凳子只有单一的给人乘坐功能,并没有自己给自己提供能源或者加热空气,加湿空气或其他功能,若凳子具有以上功能或其他功能,那么这种凳子必将更受人们欢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多功能红木圆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太阳能多功能红木圆凳,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环状加热丝、水雾发生器出风口、水雾发生器、温湿度显示仪、水雾发生器注水口、水雾加热通道、蓄电池薄片,其特征是:整个红木圆凳为圆柱形结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圆凳的上表面,太阳能电池板下侧1cm处的圆凳侧面圆周上环绕着一圈环状加热丝,蓄电池薄皮为长方形,其布置在环状加热丝与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空隙内,水雾发生器安装在圆凳内部中间开凿的空槽内,水雾发生器左右两端向外延伸有两条水雾加热通道,水雾加热通道的末端为水雾发生器出风口,水雾发生器与圆凳侧面交界处布置有一个圆形的水雾发生器注水口,温湿度显示仪安装在水雾发生器注水口的正下方的圆凳侧面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多功能红木圆凳,其特征是: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为圆形,其上表面粘结有一片同规格的透明玻璃坐垫。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多功能红木圆凳,其特征是:所述的水雾加热通道为保温圆管,其管壁上布置有电热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在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凳子下侧的其他电气部件提供能源,由于太阳能电池板上侧为完整的高强度透明玻璃,故不必担心太阳能电池板被人为坐坏,太阳能电池板下侧的环状加热丝可加热周围的空气,使冰冷的凳子在冬天便于乘坐,凳子内部的水雾发生器可以喷出加热后的水汽,避免由于取暖造成的空气温热干燥问题,一物多用,美观方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包括: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环状加热丝(2)、水雾发生器出风口(3)、水雾发生器(4)、温湿度显示仪(5)、水雾发生器注水口(6)、水雾加热通道(7)、蓄电池薄片(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莆田市豪强木业有限公司,未经莆田市豪强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949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