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预冷工质蓄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96873.2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7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杰;李路遥;王思贤;杨鲁伟;邓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J1/02 | 分类号: | F25J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宋鹰武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预冷 工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储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低温液态空气储能 的液体预冷工质蓄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普及,在电力系统中,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重 要性日益凸显。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间 歇式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可以有效利用峰谷电价差实现“削峰填谷”,改善 电网质量,同时储能系统还可以作为应急不间断电源供应。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风力发电累计总装机容量为91.4GW,太阳能发电总 装机容量为10GW;预计至202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GW,太阳能发 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GW。与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可再生能源固有 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的大量弃风限电现象,其中2014年全国大型风电年平均 利用小时过低(平均1893h)。大规模储能技术作为灵活调节手段可以实现电能 的较长时间有效存储和快速回馈于电网,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聚纳大规模风力发 电和光伏发电的能力;大规模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协同控制将使大型风光发 电站向受端电力系统供电出力平稳、可靠、稳定,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 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
常规的储能技术主要有飞轮储能、电池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 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态空气储能等。但是能够持续数小时进行大容量 输出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抽水蓄能、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态空气储 能,它们是少数几种能够实现长时间和大容量(数百到数千兆瓦时)储能应用 的技术。
抽水蓄能需要足够的地势差,建设水库对生态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而压 缩空气相比于抽水蓄能,对自然环境的苛刻要求稍小,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系 统,工作原理与抽水蓄能相类似,当电力系统的用电处于低谷时,系统储能, 利用系统中的富余电量,驱动空气压缩机以压缩空气,把能量以压缩空气的形 式储存在储气装置中;当电力系统用电负荷达到高峰发电量不足时,系统释能, 储气装置将储气空间内的压缩空气释放出来,进入燃气轮机燃烧室同燃料一起 燃烧,然后驱动透平发电。但是压缩空气储能的储能密度还是相对较低,需要 大容积储气空间,如德国Huntorf电站储能容量290*3MWh,储气容积需要31万 立方,这直接限制了压缩空气储能的进一步发展。
为克服储气空间限制问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液态空气储能技 术的研究,液态空气储能系统采用低温液态空气作为储能介质,利用液态空气 高密度大大提高系统储能密度,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7-10倍。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储能时,采用低谷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利用上 个周期储存的冷能将空气冷却液化后进入低温储槽中储存;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释能时,利用低温泵将液态空气从低温储槽中引出加压,利用低温蓄冷系统回 收蓄存液态空气复温过程的冷能,使其吸热复温后推动透平膨胀机驱动发电机 做功,同时低温储冷系统回收储存液态空气中的冷能用于下一个周期的空气冷 却液化。影响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在于蓄冷过程冷量回收利用过 程效率的高低。
当前研究中,蓄冷系统主要采用固体介质或者固液相变材料作为蓄冷介质。 在固体材料中,采用岩石、陶瓷、金属块,利用蓄冷介质显热储存冷量,但是 由于储冷和释冷的过程固体介质导热,产生很大的非稳态传热温差,当前蓄冷 效率一般只能达到50%,导致无法满足整体液化要求;另一类是固液相变潜热蓄 冷介质,如氨及其水溶液、盐类水溶液、醇类及其水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但 目前还没有把它们作为从室温到液氮温区的相变储热材料。因此,迫切需要发 展新型的用于低温液态空气储能的高效蓄冷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低 温液态空气储能的液体预冷工质蓄冷系统。
一种液体预冷工质蓄冷系统,用于低温液态空气储能,其包括储冷换热单 元、释冷换热单元及储存液体预冷工质的工质储存单元,所述工质储存单元连 接于所述储冷换热单元和所述释冷换热单元之间,形成所述液体预冷工质以液 相循环流动、换热和储存的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968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统一身份认证的实现方法
- 下一篇:3G通信网络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