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0934.1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8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广福;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6 | 分类号: | F04D29/06;F04D29/046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静洁;徐雯琼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润滑 油油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机械轴承润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对于旋转机械而言是必须的部件,轴承一般采用油润滑或脂润滑,润滑油通常被油封封闭在轴承腔内,润滑油的油位高低会影响油封的密封和轴承的润滑效果,使轴承润滑不充分,造成设备寿命的缩短,因此需要一种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来防止因油位过高而造成的润滑油通过油封泄露的问题,从而减少轴承由于润滑过多或过少造成的轴承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其可防止油位过高造成的油封泄露问题,减少轴承损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其设置在一冷却机构上;所述的冷却机构包含冷却壳体、冷却壳盖以及轴承室,冷却壳体设置在所述冷却壳盖一侧,冷却壳体与轴承室连接,轴承设置在轴承室内,所述冷却壳体上还设有进油口;其特征是,所述的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包含:
溢流板,其连接所述的冷却壳盖,并位于所述冷却壳盖的内侧,其包含一过油通道,其与冷却壳盖之间形成溢流空间;
出油口,其设置在所述冷却壳盖上,其高度控制在所述溢流板的过油通道以下。
上述的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溢流板为一上镂空的圆形结构,其形状与所述冷却壳盖的形状匹配,所述的镂空部形成所述的过油通道。
上述的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的溢流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到所述的冷却壳盖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通过在冷却壳体上设置溢流板,从而形成溢流间隙,保证油位不会过高或过低,从而确保轴承的供油稳定,减少轴承由于润滑过多或过少而造成的轴承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设置了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机构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冷却壳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溢流板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其设置在一冷却机构上;所述的冷却机构包含冷却壳体3、冷却壳盖1以及轴承室5,冷却壳体3设置在所述冷却壳盖1一侧,冷却壳体3与轴承室5连接,轴承4设置在轴承室5内,所述冷却壳体3上还设有进油口31,进油口31的末端喷油口对正轴承4滚子,所述的冷却机构还包含轴承盖8、油封71、72以及轴承压盖9;如图2~4所示,所述的轴承润滑油油位控制装置包含:溢流板2,其连接所述的冷却壳盖1,并位于所述冷却壳盖1的内侧,其包含一用于保证油位的过油通道22,过油通道22的高度是轴承4需要润滑油的合理高度,其与冷却壳盖1之间形成溢流空间;出油口11,其设置在所述冷却壳盖1上,其高度控制在所述溢流板2的过油通道22以下。
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所述溢流板2为一上镂空的圆形结构,其形状与所述冷却壳盖1的形状匹配,所述的镂空部形成所述的过油通道22;如图1所示,所述的溢流板2通过若干紧固件21固定到所述的冷却壳盖1上,紧固件可以是螺栓等锁紧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轴承4运转前,冷却壳体内装有合适高度的润滑油,在为轴承4提供强制润滑油时,通过外供设备连接进油口31,润滑油进入冷却壳体,随之润滑油量增多,油位升高,通过溢流板2进入溢流间隙,再通过出油口11引出冷却壳体,从而控制油位高度,避免造成油位过高,导致油封泄漏和轴承润滑不充分的问题。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09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绿色出行交通系统
- 下一篇:访客车辆管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