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1950.2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8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贲沁毅;高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飞航空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20132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支架组件,尤其是指在飞行器上使用的,用 于提供安装和固定飞行器上的线束的线束支架组件。
背景技术
飞行器舱内系统中分布有很多种线束,如传感器线束、充电线束、信 号传输线束等。不同的线束大多通过对应的线束支架进行单独的固定,导 致支架数量较多,舱体框架需要对每个支架提供相应的安装点,导致飞行 器舱体支架表面装配加工工艺复杂。
另一方面,飞行器的某些部位,比如机翼,尾翼等位置,其内部通常是 具有一定的空间跨度,而在横向宽度上又经常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线缆, 因此需要设置特殊的线束支架组件,以满足在空间位置上更好的安装这些 线束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所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 在较大跨度空间条件下固定安装线束的线束支架组件,同时可有效减轻份 量,防止线束之间相互干涉,提高安装空间利用效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 线束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以及一对连杆,所述支架本体的至少一 侧向下弯折形成有侧板,于所述支架本体及所述侧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 所述支架本体或所述侧板上的所述通孔以平行于所述弯折部位分布,且相 邻的所述通孔之间留有间距,所述连杆可拆卸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 或所述侧板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为纵长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与所述支架本体间呈90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为“L”形,由相连接的两板体组成,所述板体 为梯形结构,所述板体上设有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为“ㄣ”形,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对安装板及连接 所述安装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板的连接位置一体设有加强 筋,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可同时连接至少两个用于安装线束的卡箍。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间的间距范围为20mm-25mm。
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支架组件,在空间范围内,线束的排布效率可得以 最大化,增强了布线的灵活性。线束在不同的位置均可布线,且可互不干 涉,进一步的,该线束支架组件在支架本体及侧板上开设了多个通孔,线 束支架组件的重量显著降低,在飞行器上大量使用时减重效果十分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杆的侧视图。
图5为如图4所示第一连杆的俯视图。
图6为如图5所示第一连杆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连杆的侧视图。
图8为如图7所示第二连杆的俯视图。
图9为如图8所示第二连杆的侧视图。
图10为运用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飞行器尾翼的示意图。
图11为如图10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线束支架组件的第一实施例100,包括: 支架本体10以及连接在支架本体10两端的连杆20。所述支架本体10的 两侧向下弯折形成有一对侧板11。侧板11与支架本体10之间形成有弯折 线13,在所述支架本体10以及侧板1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12,相邻的通 孔12间间隔预设的距离,并且通孔12沿平行于所述支架本体10的弯折 线13排列,连杆20设于支架本体10的两端,用于将支架本体10连接至 飞行器的框架上。
请参阅图2所示,连杆20设置成“ㄣ”形,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对安装 板21及将该一对安装板21相连接的连接板22,在连接板22和安装板21 的连接位置还设计有加强筋23,该加强筋23与连接板22及安装板21一 体成形。请一并参照图1所示,连杆20的安装板21上设置有连接孔24, 连接孔24与支架本体10两端的通孔12相配合,藉螺钉(未图示)穿过 连接孔24及对应的通孔12而将连杆20固定在支架本体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飞航空线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飞航空线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19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管扣件止滑结构
- 下一篇:释放地震波的钢铁框架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