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3508.3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5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田东缙;杨华;张利斌;苏志善;王录林;张鲜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1/38 | 分类号: | C25D11/38;C25D11/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李思源 |
地址: | 710077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极 保护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钢制衬套压 入铝制壳体后的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
背景技术
涡壳零件在运转过程中,总会存在轴承孔偏磨现象,导致轴承孔烧结。因 此对于产品的结构进行改进。考虑到零件在运转过程中需要保证同轴度的要求, 因此加工过程中必须100%保证该形位公差。
第一阶段:最初设计时,考虑到零件加工方便,以及以往的一些产品设计 方法,将零件的整体材料设计为同种材料(ZL101),加工时容易保证该尺寸, 但在产品性能调试过程中,由于零件材料为铝,与之装配的轴承材料为钢,产 品运转过程中,轴承孔耐磨性差,容易导致轴承烧结,产品无法正常运转,因 此,必须对该结构进行改进。
第二阶段:为防止轴承孔的偏磨,改善轴承孔的耐磨性,特意将两边轴承 孔的材料改为30CrMnSiA,增加孔的耐磨性,压完套之后,对壳体的其它尺寸有 影响,且要加工保证同轴度0.02,难度特别大,质量不稳定,不能100%保证 同轴度0.02,因此该方案在加工过程中很难实现,加工效率不高。
第三阶段:既要提高加工效率,又要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根据偏磨的几 率大小,将Ф47孔材料改为30CrMnSiA,为更好的保证同轴度,必须在零件完 整加工完之后才能进行铬酸阳极化。
改进后的加工流程的难点在于压完钢套之后需要保证钢铝两种材料同时进 行铬酸阳极化,加之铬酸阳极化液对钢套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在铬酸阳极化过 程中加工难度增大,因此必须设计一套专用的保护工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铬酸阳极 化保护工装,可以有效的实现组件铬酸阳极化时对钢衬套铝壳体的保护作用, 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其特殊之处在 于:所述保护工装包括工装衬套、工装环套、工装螺母以及密封圈,所述工装 衬套是台阶衬套,工装衬套的大端端面设置端面环槽,工装衬套的杆部设置周 向环槽,工装衬套中间有轴向通孔,杆部的尾部有螺纹;工装环套套在杆部, 工装螺母旋合在螺纹上实现与工装衬套的连接;所述密封圈是两个,第一密封 圈设在工装衬套端面上并贴附在壳体表面;第二密封圈设在工装衬套杆部并贴 附在壳体内孔表面。
上述工装衬套杆部右端的外圆上设置有多排沿圆周分布的小孔。
上述工装环套外圆上设有多排径向孔,实现电解液的充分流通。
上述工装衬套通过工装环套及工装螺母实现与壳体的连接,保证壳体零件孔 内腔实现铬酸阳极化。
上述第一密封圈设在工装衬套大端的端面环槽内,第二密封圈设在工装衬套 杆部的周向环槽内,实现钢制衬套不会被电解液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工艺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省力省时、可靠性较高,成本较低,铬酸阳极化时铬酸溶液可以充 分的进行流通,不仅对钢衬套实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实现了铝制壳体的铬酸 阳极化,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工装衬套、2-工装环套、3-工装螺母、4-第一密封圈、5-第二密 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铬酸阳极化保护工装用于实现钢制衬套10压入 铝制壳体11后铬酸阳极化时实现对钢制衬套的保护,其由工装衬套1、工装环 套2、工装螺母3、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构成。其中工装衬套1穿入壳 体组件,其端面的第一密封圈4与铝制壳体端面贴附,杆部的径向第二密封圈5 与铝制壳体的孔贴附,工装环套2套在工装衬套杆部的右端并与铝制壳体的端 面贴附,工装螺母3拧在工装衬套1杆部的螺纹上并与工装环套2的端面紧密 贴合实现连接,当进行铬酸阳极化时,铬酸溶液通过工装衬套1及工装环套2 周向的小孔进入壳体进行流通,第一密封圈4及第二密封圈5进行密封,阻止 铬酸溶液进入钢制衬套所在的壳体腔内,实现对钢制衬套的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35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