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及稻鳖共生田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1005690.6 申请日: 2015-11-30
公开(公告)号: CN205180114U 公开(公告)日: 2016-04-27
发明(设计)人: 宋光同;何吉祥;崔凯;胡王;孙和权;任竹;陈静;汪翔;吴本丽;侯冠军;武松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7/02 分类号: A01K67/02;A01K63/00
代理公司: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代理人: 胡治中
地址: 230031 安***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共生 晒背台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及稻鳖共生田。

背景技术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王八等,水陆两栖水生动物,其肉质鲜美,尤以裙边更是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富含EP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DHA(二十碳五烯酸),VE、硒、锌和铁等,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历来被视为高档的水产滋补珍品,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经长期探索与发展,养殖方式主要有温室工厂化养殖、池塘单养等,经过多年发展,大大缩短了中华鳖的养成周期及提高了养殖单产,但是也伴随中华鳖养殖环境恶化、疾病频发、风味下降、产品质量堪忧等问题。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华鳖产品质量问题,稻鳖共作、茭鳖共作等健康养殖模式逐渐兴起。晒背是中华鳖的一种生物学习性,具有防病、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传统稻鳖共作技术中,晒背台装置普遍借鉴池塘单养中华鳖的晒背台设置方式,多采用在稻田埂斜坡上铺设石棉瓦、竹排,也有在稻田鳖沟中设置三角形铁架,在铁架上铺设石棉瓦,兼作中华鳖饲料台和晒背台;2011年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翔等发明了一种利用钢丝设置了一种“H”型骨架,并在此骨架上铺设节能耐用的复合材料网布,作为甲鱼晒盖台,此晒背台具有透气性好、不烫伤甲鱼底板等优点,目前在池塘单养中华鳖上广发应用。以上晒盖台中石棉瓦、竹排等材质,在浸泡、曝晒条件下,容易破损,更换率高,耗时、耗力,并且石棉瓦、竹排透气性较差,高温天气下,温度会急速升高,易烫伤甲鱼底板;石棉瓦及竹排破损处的棱角皆会刮伤中华鳖,引发疾病;三角形铁架结构的晒背台装置笨重,清洗、移动难度大;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翔发明的甲鱼晒背台为固定在池塘中,拆卸清洗难度大,甲鱼在其上的排泄物会造成水质污染和滋生细菌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稻鳖共作中华鳖晒背台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及稻鳖共生田,具体结构如下:

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包括帮板1、顶部支撑杆2、底部支撑腿3、网片5。所述帮板1呈棒状。帮板1有4根,且首尾相连,构成矩形框体。在1对帮板1的杆身之间设有顶部支撑杆2。在顶部支撑杆2、帮板1的顶部覆盖有网片5。即通过网片5把由帮板1和顶部支撑杆2围成的顶面覆盖起来。在矩形框体的四角分别连有1根底部支撑腿3。即在帮板1与帮板1之间的连接处的下方,分别设有1根向下延伸的底部支撑腿3。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的稻鳖共生田,在稻鳖共生田内开挖有鱼溜,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沿鱼溜的周边设置。按鱼溜面积计算,每1亩面积的鱼溜中设置本晒背台装置6-8个。设置时,将本晒背台装置的底部支撑腿3插入鱼溜底部的泥中深度不小于10cm,并且确保帮板1的下表面与水面平行,即确保顶部支撑杆2及其顶面覆盖的网片5露出水面。

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木制帮板、支撑腿、竹片构建拱形晒盖台支撑骨架,利用网目为20-40目/cm2的软质聚乙烯网片覆盖支撑骨架,晒背台所用的材料市场易购、便宜、耐腐、环保,晒背台制作方式简单,具体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采用软质聚乙烯网片代替石棉瓦、竹排等作为晒盖台,具有质地柔软,透气性好,不会烫伤或刮伤中华鳖底板。

2、本实用新型采用木质框架及竹片作为软质聚乙烯网片支撑骨架,材料轻巧,便于安装、清洗,易于非中华鳖生产季节取出保存等,既环保卫生,又节省劳力。

3、本实用新型的木质框架主要采用榫卯结构,有效防止了中华鳖被硬物刮伤。

4、本实用新型在4条木质支撑腿上吊设圆桶状聚乙烯网袋,既为中华鳖提供栖息、隐蔽场所,又方便中华鳖从水中攀爬至晒盖台上晒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将图1中网5去掉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在图1中锥形悬挂体4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56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