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节能蒸饭柜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9664.0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7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宋海池;胡清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云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12 | 分类号: | A47J27/12;A47J2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0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节能 蒸饭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具体为一种新型节能蒸饭柜。
背景技术
蒸柜是一种在传统的木蒸笼、铝蒸笼、竹蒸笼等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用电 热蒸汽或燃气加热原理来直接清蒸各种美食的厨房生活用具,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到处可见,能较大规模地使用清蒸的方式进行烹饪。而在很多酒店、 宾馆、学校以及单位食堂等区域,由于就餐人员众多,还会使用到专门用于 蒸饭的蒸饭柜,这种蒸饭柜根据蒸柜结构进行改进,尤其适合于大量蒸饭、 蒸面点等烹饪作业。
这种蒸饭柜的主要原理是在密闭的箱式环境中,通过加热蒸饭柜底部的 水箱产生高温蒸汽,并利用高温蒸汽将蒸熟插装在柜体中饭屉上的米饭以完 成高温蒸煮作业。然而现在市面上的蒸饭柜热利用效率相当低,大概只有 10~20%,其原因除了一部分高温蒸汽随着燃烧废气一起源源不断地被排放、 浪费掉,而另一部分虽然被用作唯一热量传递介质蒸制米饭或者其他食材, 但蒸制过程需要有蒸汽直接与食物接触,因而需要不断地制造大量的高温蒸 汽输送给食物,而大量的高温蒸汽产生必然会导致蒸汽柜内压力也随之增大, 导致更多的蒸汽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掉,造成浪费的同时还有可能因为环境 温度过高影响到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节能蒸饭柜,以解决上 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节能蒸饭柜,包括蒸汽加热腔以及蒸汽发生腔,其中,蒸汽发 生腔位于蒸汽加热腔下部与蒸汽加热腔之间通过隔板分离,并在隔板上设置 有蒸汽通道,所述蒸汽发生腔中设置有加热室以及水箱,水箱与加热室之间 通过导水管连接,其加热室中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连接在一个变频器上, 另外,在所述蒸汽加热腔中的四个边角位置设置有蒸汽压力传感器,蒸汽压 力传感器末端接入控制器,并对变频器及加热管进行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与变频器之间还设置有一个补偿 换算电路,用以减少传感精度,提高控制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蒸汽加热腔的背板上设置有蓄热体,所述蓄热体 优选为高铝质真空蓄热管或者蜂窝式莫来石蓄热体,且在蓄热体与蒸汽加热 腔的背板之间还设置有一层带陶瓷隔热底面的热反射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回流槽,以方便蒸汽发生液化相变 后回流至蒸汽发生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蒸汽加热腔则分成叠层结构的若干独立的用于插 装蒸饭屉的支撑滑轨,相邻支撑滑轨间距为120~300mm,且最底部的支撑滑 轨与蒸汽发生腔之间保持有至少300mm的间距。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蒸汽发生装置设置在蒸汽加热腔以下,利用带 变频器的加热管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产生蒸汽,减少热量散发以及蒸汽排 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低噪音,同时配合蓄热体以及热反射板能有效提 高热效率,大大节约能源,食物成熟均匀,食物更加的干净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泄压管;2、热反射板;3、蓄热体;4、蒸汽加热腔;5、密封 条;6、柜门;7、支撑滑轨;8、隔板;9、回流槽;10、加热室;11、加热 管;12、水箱;13、锁柜把手;14、变频器;15、控制器;16、操作面板; 17、走行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 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的一种新型节能蒸饭柜的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蒸饭柜 包括蒸汽加热腔4以及蒸汽发生腔,蒸汽发生腔位于蒸汽加热腔4之下并通 过隔板8隔开,而在隔板8上设置有蒸汽通道。其中,蒸汽加热腔4为工作 腔体,其内腔为不锈钢成型,并设置有五层支撑滑轨7,五层支撑滑轨7两两 之间间距为250mm,而最下层支撑滑轨7与蒸汽发生腔之间保持有300mm的 间距。支撑滑轨7用于插装蒸饭屉,来对米饭进行蒸制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云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云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96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