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4443.2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9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罗战友;桑军林;邹宝平;陶燕丽;李超;杨海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E21B3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李百玲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含水层 降水 封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坑承压含水层 降水井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有承压水的地层中,为了防止开挖过程中基坑底出现流土及突 涌等失稳问题,常采用在承压水层内设置降水井以降低承压水位,来 保证基坑安全。在基坑开挖完成后,需停止降水,并要对承压水层的 降水井进行封堵,由于承压水层的含水量丰富、水头压力高、流量大, 如何有效地对承压水层的降水井封堵是一个较大难题。常规降水井封 堵方法是,停止降水后,利用多层防水装置或者利用粗砂、黏土球、 干水泥等通过回压将涌水水头压住,往往由于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大及 水量丰富等原因,使得水泥或混凝土在硬化之前,承压水会挤压或穿 透地下室底板混凝土,造成底板混凝土形成气孔或裂缝,很难保证降 水井在无水环境下进行封堵,易造成封堵失效,而且封堵失效后需要 对封口处进行特殊处理,具有施工复杂、费用高、工期长等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方式的效果差、施工复 杂、费用高及工期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易行、操作方 便、造价低且工期短的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装置,包括套管、带孔板、堵塞 头和封闭板,所述套管的内径与所述降水井的外径相同,所述套管套 在所述降水井外,所述套管的顶端设有翼缘环,所述带孔板安装在所 述翼缘环上且盖住所述降水井的上部敞口,所述带孔板上开有与堵塞 头匹配的孔洞,所述封闭板安装在所述带孔板上且封闭所述孔洞,所 述堵塞头位于降水井内。
进一步,所述堵塞头与连接绳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 穿过所述孔洞位于带孔板外侧。
再进一步,所述孔洞呈上小下大的圆台型,所述堵塞头也呈上小 下大的圆台型。
更进一步,所述堵塞头的底部设有橡胶圆盘。
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与固定棒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实现对承压含水层降水管井 进行快速有效封堵,而且简单易行、操作方便、造价低、工期短。另 外,该封堵装置位于地下室底板垫层下方,不影响原设计地下室的底 板厚度,且不需要对管井口进行特殊的防水处理,保证了地下室底板 的厚度、结构强度和良好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装置的示例图。
图3是带孔平板的示意图。
图4是封闭板和带孔平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连接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5,一种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装置,包括套管 2、带孔板3、堵塞头4和封闭板7,所述套管2的内径与所述降水井 1的外径相同,所述套管2套在所述降水井1外,所述套管2的顶端 设有翼缘环,所述带孔板3安装在所述翼缘环上且盖住所述降水井的 上部敞口,所述带孔板3上开有与堵塞头4匹配的孔洞,所述封闭板 7安装在所述带孔板3上且封闭所述孔洞,所述堵塞头4位于降水井 内。
本实施例中,套管、带孔板和封闭板均采用钢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降水井管1不限于其直径尺寸。
所述的套管2的内径与降水井管1的外径相同,且通过螺纹连接, 且套管2长度不小于200mm,厚度不小于8mm。套管2顶端有翼缘 环,翼缘环厚度与套管2相同,翼缘环的环直径不小于200mm。套管 2在降水井封堵前需埋于底板垫层10下,且套管2顶端位于基坑垫层 10底部。
所述的带孔板3厚度不小于8mm,其直径超过套管2的直径不小 于50mm,而且要有足够的焊接长度。带孔板3的孔洞位于其中心, 形状如上小下大的圆台型,和堵塞头4的塞头要匹配,以便于在堵水 时塞头可以正好与孔洞相嵌套,进行有效堵水。圆台孔洞的顶部孔直 径10cm,腰与底部孔的夹角为45°,方便嵌套和封堵孔洞,孔洞内侧 壁要磨砂处理,防止封堵时产生漏水现象。在进行封堵时,带孔板3 要先与套管2翼缘密封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44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软土地层中使用的矩形桥墩吸力基础
- 下一篇:平衡力均布的鱼腹式平衡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