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智能手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7159.0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6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都劲松;余天玲;周航;陈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47 | 代理人: | 刘卫宇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手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手柄。
背景技术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需要控制前进或后退的速度,船员通过驾驶室的手柄向船舶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船舶控制系统调节船舶主机的转速和转向来控制螺旋桨的推力大小和方向。传统的手柄的控制杆通过齿轮传动,直接带动电位器旋转,船舶控制系统采集电位器的阻值的变化判断当前的手柄指令。由于手柄安装位置距离船舶控制系统通常有一段距离,电位器信号在长距离传输时容易受到干扰,常常会导致信号跳变。而且由于电位器信号为开环传输,如果电位器故障出现电位器输出信号不随手柄控制杆变化而变化时,船员无法第一时间知悉故障,易酿成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输出信号准确可靠、不受干扰、使船舶行驶更加安全的船用智能手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船用智能手柄,包括电位器,其特点在于,该船用智能手柄还包括A/D转换电路、微处理器、显示器和总线通信模块;电位器的信号输出端与A/D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A/D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显示器电连接,总线通信模块与微处理器双向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手柄内部设置微处理器、A/D转换电路和总线通信模块,可直接采集电位器的输出信号并转换为现场总线信号传输给船舶控制系统,因而不会受到干扰,使得输出给船舶控制系统的信号更加准确可靠;
2、本实用新型的船用智能手柄设有显示器,能够显示当前的手柄档位信号以及船舶控制系统发送的船舶主机的重要工况信息,使信号形成闭环传输,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船舶行驶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船用智能手柄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船用智能手柄包括电位器1、A/D转换电路2、微处理器3、显示器4、总线通信模块5和电源模块6。
其中,电位器1的信号输出端与A/D转换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电位器1随着该船用智能手柄的控制杆的变化而输出不同的信号。
A/D转换电路2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3的输入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A/D转换电路2采用了型号为LM124的模数采集模块,其采集电位器1输出的电阻信号,并发送给微处理器3。
微处理器3的输出端与显示器4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微处理器3采用了型号为LPC2129的ARM微处理器,其具有两路CAN接口,特别适用于基于CAN传输的嵌入式监控系统。显示器4采用了型号为日立TRL024QV1的液晶显示器,其包括一个显示控制模块,一个背光调节模块和一个SD卡接口模块。
总线通信模块5与微处理器3双向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总线通信模块5采用了型号为CTM1050的CAN总线通信模块,CTM1050是一款带隔离的高速CAN收发器芯片,采用全灌封工艺,内部集成了CAN总线的收发电路以及电气隔离电路。总线通信模块5将微处理器3发送的手柄档位信号转换为现场总线信号,并远距离传输给船舶控制系统。同时,船舶控制系统也将当前主机实时工况通过现场总线传输经由总线通信模块5传输给微处理器3,微处理器3将数据转换后通过显示器4进行显示。如此,使得信号形成闭环传输,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船舶行驶的安全。
电源模块6用于向微处理器3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6采用了型号为FKC05的电源模块,其供电电路采用了光电隔离设计,保证了板上的处理电路供电的稳定性,可接受+30%和-25%的宽幅供电范围,保证在不同工作状态下都能可靠供电。
本实用新型可直接采集电位器的输出信号并转换为现场总线信号传输给船舶控制系统,因而不会受到干扰,使得输出给船舶控制系统的信号更加准确可靠,提高了船舶行驶的安全性。
以上描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法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容的情况下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推广、演绎,因此,上述具体实施例的内容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确定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71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