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液气混合态清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7411.8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9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万锋;李岩;李动健;李明华;尚艳丽;宋庆健;耿立新;岳超;阴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锋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E02F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液气 混合态 清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库、河道清淤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固液气混合态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水库等水体虽然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但是随着水中携带的悬浮污染物、植物体、微生物体残留等物质日积月累沉积,底部淤泥不断增多,不仅水的自净能力下降,而且内源底泥还会向水体释放污染物,进而使水体污染更加严重。因此,为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需要定期对河道、水库底泥清淤疏浚处理,现有的清淤船只是简单的通过清淤泵体将淤泥从底部进行吸取清淤,该清淤船对于表层淤泥有一定的清淤效果,但是对于时间长久的深层淤泥就无能为力了,不能对河道内的淤泥进行彻底的清淤,清淤效果差且清淤深度较浅,不能满足快速清淤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液气混合态清淤装置,尤其是对于河底深层处的泥沙淤泥,通过真空泵体向淤泥附近输送空气,空气与淤泥形成松动且便于泵送的固液气混合态,清淤效果显著且加大了清淤深度与清淤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船体上设置淤泥池,淤泥池一侧连通设置在船体上的淤泥吸入泵和其另一侧连通设置在船体端部的淤泥排出泵,在船体上设置真空泵,真空泵的出气口依次连通压力调节阀、单向阀和伸入河底的空气收集部件,所述空气收集部件设置为带有空腔的锥形体,在锥形体的内侧周向设置与锥形体的空腔相通的圆盘体,在圆盘体的周向分布若干喷嘴,淤泥吸入泵的吸泥管路的吸泥端部设置在圆盘体的底部,吸泥端部设置铰刀。
当进行淤泥清理时,分别打开真空泵与淤泥吸入泵,空气经过压力调节阀与单向阀进入锥形体的空腔内,空腔内的空气进入与该空腔相通的圆盘体,最后空气从圆盘体四周的喷嘴内喷出,喷出的空气在淤泥附近形成大量气泡,该气泡在上浮的同时会对淤泥产生向上推力,伴随淤泥吸入泵的吸力与铰刀的搅动,加快了淤泥的松动与上升,随着空气的不断注入与淤泥的不断被泵出,深层的淤泥就会不断的被清理掉,满足了彻底清淤的要求;同时空气与淤泥形成松动且便于泵送的固液气混合态,清淤效果显著且加大了清淤深度与清淤效率,满足了快速清淤的要求;同时往河底注入的空气会增加水内的溶解氧,提高了河水的自净化能力。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锥形体的顶部设置连接法兰,真空泵的空气管路穿过连接法兰连通锥形体的空腔,淤泥吸入泵的吸泥管路依次穿过法兰与圆盘体中部的通孔连通吸泥管路的吸泥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船体1上设置淤泥池2,淤泥池2一侧连通设置在船体1上的淤泥吸入泵3和其另一侧连通设置在船体1端部的淤泥排出泵4,在船体1上设置真空泵5,真空泵5的出气口依次连通压力调节阀6、单向阀7和伸入河底的空气收集部件,所述空气收集部件设置为带有空腔的锥形体8,锥形体8的顶部设置连接法兰12,真空泵5的空气管路13穿过连接法兰12连通锥形体8的空腔,淤泥吸入泵3的吸泥管路依次穿过法兰12与圆盘体9中部的通孔连通吸泥管路的吸泥端,在锥形体8的内侧周向设置与锥形体8的空腔相通的圆盘体9,在圆盘体9的周向分布若干喷嘴10,淤泥吸入泵3的吸泥管路14的吸泥端部设置在圆盘体9的底部,吸泥端部设置铰刀11。
在吸泥过程中,铰刀11在淤泥吸入泵3的吸力作用下会不断的转动,转动的铰刀11会不断的搅动河底的淤泥;同时通过设置压力调节阀6的压力,可以调节喷嘴10的出气量,出气量越大,淤泥越容易产生松动并被气泡抬升,因此满足了不同淤泥深度的清淤要求;最后通过淤泥排出泵4从淤泥池2中将淤泥排出。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锋,未经万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74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