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下部车身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0011.2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9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戴国安;李晓光;周世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何宜章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下部 车身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下部车身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法规、新车评价标准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碰撞性能是汽车安全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与碰撞相关的结构也成为车身结构设计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碰撞结构需要要有足够的强度,保证乘员舱变形最小;又需要有设计有一定的变形吸能空间,减少直接传递到乘员舱的碰撞能量。
如图1所示,现有下部车身框架结构包括左前纵梁侧连接板104、前座椅前横梁105、前座椅后横梁106、中通道前支撑板107、中通道纵梁108、前地板右纵梁109、前地板左纵梁110、右后纵梁111、左后纵梁112、右门槛113、左门槛114,其中前座椅前横梁105中部设有中通道前支撑板107,前座椅后横梁106中部为中空,前地板右纵梁109、前地板左纵梁110具有一定弯曲度,中通道纵梁108与中部隔板115之间为中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下部车身框架,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实现更佳的安全性能。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下部车身框架,具有左前纵梁、左前纵梁侧连接板、左后纵梁、右前纵梁、右前纵梁侧连接板、右后纵梁,左后纵梁、右后纵梁接中部横板,具有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前座椅前横梁中部设有中通道前支撑板,前座椅后横梁中部设有中通道后支撑板其特征在于: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的截面呈凹形。
前地板左纵梁斜置于左前纵梁与左后纵梁之间,前地板左纵梁呈直线形;前地板右纵梁斜置于右前纵梁与右后纵梁之间,前地板右纵梁呈直线形。
设有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左后连接梁,中通道左纵梁一端接左前纵梁侧连接板,另一端接中通道左后连接梁,左后连接梁接中部横板;设有中通道右纵梁、中通道右后连接梁,中通道右纵梁一端接右前纵梁侧连接板,另一端接中通道右后连接梁,右后连接梁接中部横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的截面呈凹形,前座椅后横梁中部设有中通道后支撑板,进一步保证了侧碰时,能量路径的有效传递,减小了乘员舱侧面的变形。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左纵梁斜置于左前纵梁与左后纵梁之间,前地板左纵梁呈直线形;前地板右纵梁斜置于右前纵梁与右后纵梁之间,前地板右纵梁呈直线形,整条传力路径接近一条直线,保证正碰及偏置碰时能量的有效传递。
本实用新型设有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左后连接梁,中通道左纵梁一端接左前纵梁侧连接板,另一端接中通道左后连接梁,左后连接梁接中部横板;设有中通道右纵梁、中通道右后连接梁,中通道右纵梁一端接右前纵梁侧连接板,另一端接中通道右后连接梁,右后连接梁接中部横板。本实用新型座椅横梁与前地板纵梁、中通道纵梁、中通道支撑板构成了一个纵向及横向的完整的一个框架,覆盖前地板总成的三分之二以上区域,这提高了前地板总成整体的刚度,使得前地板上安装点的尺寸精度受地板刚度影响较小,提高了精度。另,经CAE分析对比,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下部车身框架,车身的弯曲及扭转刚度得到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汽车下部车身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下部车身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座椅前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左前地板总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下部车身框架包括右前纵梁201、左前纵梁202、右前纵梁侧连接板203、左前纵梁侧连接板204、前座椅前横梁205、前座椅后横梁206、中通道前支撑板207、中通道左纵梁2081、中通道右纵梁2082、中通道后支撑板209、中通道左后连接梁2101、中通道右后连接梁2102、右后纵梁211、左后纵梁212、前地板右纵梁213、前地板左纵梁214、右门槛215、左门槛216。
不同于现有下部车身框架,本实用新型前座椅前横梁205、前座椅后横梁206的截面呈凹形,前座椅后横梁206中部设有中通道后支撑板209,进一步保证了侧碰时,能量路径的有效传递,减小了乘员舱侧面的变形。
不同于现有下部车身框架,本实用新型前地板左纵梁214斜置于左前纵梁202与左后纵梁212之间,前地板左纵梁214呈直线形;前地板右纵梁213斜置于右前纵梁201与右后纵梁211之间,前地板右纵梁213呈直线形。整条传力路径接近一条直线,保证正碰及偏置碰时能量的有效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00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