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激光活体肿瘤细胞或其它病理细胞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0111.5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1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辉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永生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活体 肿瘤 细胞 其它 病理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激光活体肿瘤细 胞或其它病理细胞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在总部法国里昂发表了《2014年世界癌症 报告》。据该报告显示,全球癌症负担目前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 平均每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2012年全球有820万人 死于癌症,新增癌症病例达到1400万。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 每年新增患癌病例将增至1900万,到2030年将增至2200万,到2035 年将增至2400万,即20年时间将增加近五成。
癌症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癌 症患者死于转移性癌,而非原发性癌,肿瘤的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 亡的主要原因。早在1869年,澳大利亚籍医生ThomasAshworth首 次在癌症患者的血液样品中观察到循环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原 发部位的肿瘤细胞脱落,侵袭进入血液或淋巴等循环系统,其中具有 高度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成为循环肿瘤细 胞。循环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扩散到远端器官滞留或归 巢后,形成转移复发。循环肿瘤细胞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经步骤, 因此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预示着可能会发生肿瘤转移。因此,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对于体外早期诊断,化疗药物的快速评估,肿瘤 复发的检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主要有:a.免疫细胞化学;这一 检测方法基于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利用单克隆抗体与特异的肿 瘤标记物结合,并通过酶与底物反应显色来判断肿瘤细胞的存在。b. 多聚酶链反应;该方法的原理是特异性扩增出肿瘤细胞中因癌基因、 抑癌基因突变或染色体重排而产生的DNA异常。c.流式细胞术,血 细胞计数器;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但是,由于 它们都是抽样检测。而且,抽样检测只能获得某个时间点,少部分血 量的数据,而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的释放可能是间歇性的,且循环 中的肿瘤细胞经常成群活动,因此单点时间的采样可能产生一定的误 差。而且每次分离准备血样很耗时间,对于一些不正常细胞,比如循 环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很罕见,分离少量的血液样品进行分析的话 灵敏度非常低,可能根本就检测不到,难以在早期阶段检测到疾病。 抽样检测脱离了细胞的生长环境,其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不高,不能定 量、实时、在体对细胞进行计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激光 活体肿瘤细胞或其它病理细胞检测装置,其可对活体循环细胞进行检 测,检测准确度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激光活体肿瘤细胞或其它病理细胞检测装置,包括激光光 源、激光反射镜、柱透镜、荧光反射镜、光电倍增管、数据处理系统, 所述光电倍增管与数据处理系统相连,还包括显微镜和用于固定活体 的载物台,所述激光光源、激光反射镜、柱透镜、显微镜形成将激光 聚焦到载物台上活体的血管上的聚焦系统,所述荧光反射镜和光电倍 增管形成收集血管中靶细胞发出荧光的收集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光源的类型可以为固定激光器、或半导体激 光器、或气体激光器、或光纤激光器、或染料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波 长可为488nm、或561nm、或632nm。
所述聚焦系统还包括狭缝,所述狭缝设在柱透镜和显微镜之间。
所述收集系统还包括设在荧光反射镜和光电倍增管之间的柱透 镜和狭缝,狭缝位于柱透镜和光电倍增管之间。
所述显微镜可为显微物镜或倒置物镜。
所述载物台为三维可调节载物台。
所述光电倍增管可以为直线聚焦型、或环状聚焦型、或百叶窗非 聚焦型、或盒式非聚焦型。
所述激光光源为不同波长的一组激光光源。
所述狭缝为可调狭缝。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该装置可收集活体内的流动细胞的信息,而不需要像以往的 技术那样要抽取血样,减少了环境及血液分离过程可能给试验造成的 影响;
2、该装置可以做到长时间﹑连续地对同一活体循环系统内的被 标记细胞进行监测,不需要为提取数据而抽血或杀死动物,在同一动 物体内得到的长时程数据,可以有效降低因不同动物个体差异带来的 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辉,未经周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01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