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IC控制的变色LED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2552.9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9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ic 控制 变色 led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电路,尤其是一种基于IC控制的变色LED电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它是由含镓(Ga)、砷(As)、磷(P)、氮(N)等的化合物制成。发光二极管常在电路及仪器中作为指示灯,或者组成文字或数字显示。发光二极管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它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当电子和空穴复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多少不同,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则发出的光的波长越短,常用的是发红光、绿光或黄光的二极管。现目前在使用发光二极管时,常常需要配置不同颜色的二极管,以此来产生更加丰富的色彩效果,这就需要对发光二极管的点亮和熄灭进行控制,但是,现目前对于发光LED的控制大多采用的是模拟电路,控制精度较低,响应速度慢,而且可靠性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对于发光LED的控制电路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而且响应速度较快的基于IC控制的变色LED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IC控制的变色LED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型号为STC15F104E的芯片IC,芯片IC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5相连后再连接到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4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与电阻R6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七引脚,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与电阻R7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六引脚;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和芯片IC的第五引脚;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稳压二极管D8的正极、电容C2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1的基极、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8的负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源输入端VCC1和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源输入端VCC2。
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1613,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1711,三极管Q3的型号为2N1893。
优化地,所述稳压二极管D8的型号为1N4621。
优化地,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1N4007,二极管D2的型号为1N5396,二极管D3的型号为1N5399,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5407。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IC控制的变色LED电路采用了芯片IC作为控制核心,它通过数字化的控制不仅能够提高控制精度,而且对于整体的可靠性有极大的提升,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特别是对于程序的响应速度快,延时较短,而且在改写程序时也更加方便、快捷,使用寿命也相应的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IC控制的变色LED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25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