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4416.3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5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高惠江;徐莹莹;魏建钢;牛离平;杜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逾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26 | 分类号: | B01J2/26;F28C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马广旭 |
地址: | 215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工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蜡制品成型造粒但不限于蜡制品成型造粒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蜂蜡、木蜡、石蜡等蜡制品目前石蜡运输一般以固态为主,通常是块状产品,为了方便应用,需要对蜡块进行造粒成型处理。蜡制品在成型颗粒时由液态变成固态需要快速冷却的过程,需要在成型造粒机上配套提供冷源,使蜡制品逐渐从液态冷凝成固态蜡块。
现有技术中常常在成型造粒机上设置冷风扇或者制冷机组用于冷却,然而由于蜡的比热大、不易冷却,冷风扇的冷却时间长,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就差,造成颗粒不均匀且不饱和。。而制冷机组电机功率大、能耗过高。
由于水的比热大,冷却效果好。但是,工作时需用大量水冷却传送带和产品,如何有效的利用一定的水量就达到很好的冷却效果就对蜡制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生产,操作简便,应用成本低,降温迅速,冷却效果好的冷却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造粒循环冷却装置,安装于造粒成型机上,包括
水池,包括冷水池和热水池,所述冷水池和热水池通过溢流沟相隔;
一组水泵,包括一组冷水泵和一组热水泵,所述冷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冷水池相连;所述热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热水池相连;
料条水槽,所述料条水槽一端通过管道与冷水泵相连,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热水池相连;所述料条水槽中还设有回转传送带;
冷却塔,所述冷却塔中储有冷却水,其一端通过管道与冷水池相连,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热水泵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生产,应用成本低,降温迅速,冷却效果好。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与冷水泵与料条水槽连接处水管上设有喷淋嘴。喷淋嘴喷洒出冷却水,对回转传送带以及其上的蜡制品进行喷淋降温,与回转传送带以及蜡制品充分接触,缩短了成型造粒过程。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喷淋嘴为广角多孔喷淋嘴。通过广角多孔喷淋嘴冷却水呈散射状喷入到料条水槽中,冷却水的喷洒更加分散,使回转传送带和其上的造粒的蜡制品与水接触的面积更大,接触更充分,冷却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冷却塔与冷水池相连的管道为两根。冷却水进口有两根进水管,比用一根进水管增加循环进水的压力和水量,使冷却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管道为金属编织软管。其中进水管为金属编织软管,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重量轻、体积小、柔软性好等特点,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同时还可以方便清理水套内水垢或其他杂物。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金属编织软管上还设有快速接头。快速接头彻底实现操作的简单化,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冷水泵与冷水池相连的管道为金属编织软管。出水管也为金属编织软管,同样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重量轻、体积小、柔软性好等特点,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并且方便清理水套内水垢或其他杂物。
进一步的,上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所述冷却水为软化水。软化水中钙、镁盐含量低,可以减少管道内壁水垢的生成,不易造成管道堵塞,不用时常清理,使用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生产,应用成本低,降温迅速,冷却效果好,同时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易于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造粒循环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池、11冷水池、12热水池、13溢流沟、2水泵、21冷水泵、22热水泵、3料条水槽、31回转传送带、4冷却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造粒循环冷却装置,安装于造粒成型机上,在已有冷风扇预冷的基础上增加了循环冷却装置,所述循环冷却装置造粒循环冷却装置由冷却供水和回水循环两大部分组成,包括水池1,包括冷水池11和热水池12,所述冷水池11和热水池12通过溢流沟13相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逾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逾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44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