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配餐电蒸锅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47681.3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4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安景瑞;张凌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A47J36/06;A47J36/1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聂启新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配餐 蒸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智能配餐电蒸锅。
背景技术
电蒸锅也称电蒸笼,其利用电蒸汽原理清蒸各种美食的厨房生活电器。现有市场上的电蒸锅结构采用分层结构,该分层结构的设计原理是在同一锅体内的物品加热时间相同,这就导致当不同食材(例如蔬菜或肉类、米饭)放入电蒸锅内蒸煮时,易出现蔬菜煮烂而米饭或肉类未蒸熟的情况。另外现有电蒸锅的锅体截面为圆形,而碗、盘的造型也为圆形,这就导致电蒸锅锅内较多空间被浪费;同时现有电蒸锅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缺乏设计感与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智能配餐电蒸锅,通过采用内舱盖上气阀实现排气方式的变化,实现了不同食材在不同舱体内在同一时间蒸熟,体积小巧,占用空间少。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配餐电蒸锅,包括锅体,锅盖与所述锅体铰接,于所述锅盖上设置蒸汽外排口,于所述锅体内由上至下设置外舱与内舱,于所述内舱的舱口设置用于封闭内舱的内舱盖;在所述内舱内设置托架及蒸汽发生器,一对用于放置肉类食材的第一配餐盘及用于放置米饭的主食盒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托架上,于所述外舱内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用于放置蔬菜的第二配餐盘及一对用于放置鱼类、蛋类的第三配餐盘;
所述内舱盖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盖板体,于所述盖板体的底盖部设置把手;以所述把手为中心、于所述盖板体上分别设置一对外排气口及内排气口;于所述盖板体的底部还设置用于控制内舱盖排气方向的金属接点,在所述盖板体上还设置气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外排气口与外舱内的通气道相连通,所述通气道与蒸汽外排口连通;所述内排气口为长条形斜孔,所述内排气口的孔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90°;
于所述内舱的舱壁上还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用于卡接第一配餐盘的内舱筋条;
沿所述外舱的舱壁上还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用于卡接第二配餐盘的第一外舱筋条及用于卡接第三配餐盘的第二外舱筋条;
所述托架包括提拉纵杆,于所述提拉纵杆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一对提拉折弯部,所述提拉折弯部以所述提拉纵杆为中心对称布置;于所述提拉纵杆的底部还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对用于放置主食盒的横板,于所述横板的端部设置防止主食盒掉出的限位折弯部;
至少在一个第三配餐盘的内部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第三配餐盘的内腔一分为二;
于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锁扣及第一透明玻璃视窗,于所述锅体的正前方设置控制面板及第二透明玻璃视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在内舱盖上布置气阀实现了内舱排气方式的变化,使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由内舱直接向锅体外排蒸汽或由内舱到外舱、最后在排出锅体外的排气方式,由此实现锅体内各食材在同一时间蒸熟,并且各种食材蒸煮到位,各配餐盘与主食盒的布置使锅体内空间利用率更为紧凑,同时不同体积的配餐盘及主食盒引导人们对食物量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使膳食结构更加合理。托架的布置使主食盒及配餐盘的拿取更为方便快捷,不会烫手,同时通过在内舱及外舱舱壁设置筋条可以便于将各配餐盒之间分隔,从而使各配餐盘及主食盒拥有充分的加热空间。另外本实用新型整体体积小于传统电蒸锅,而食物加工量增加,造型美观时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Ⅰ。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配餐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Ⅱ。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内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锅盖;101、锁扣;2、锅体;201、外舱;202、内舱;203、内舱筋条;3、内舱盖;301、把手;302、外排气口;303、内排气口;4、第一配餐盘;5、主食盒;6、托架;601、提拉折弯部;602、提拉纵杆;603、横板;604、限位折弯部;7、第二配餐盘;701、凸缘;8、第三配餐盘;9、隔板;10、第一外舱筋条;11、第二外舱筋条;12、蒸汽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476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