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震建筑桩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4149.4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8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唐春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5/60 | 分类号: | E02D5/60;E02D27/34;E02D2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5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震 建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具,特别涉及一种抗震建筑桩。
背景技术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需求,于是各种办公、 住宿、娱乐以及楼房自然也越盖越多,越盖越高;在兴建建筑物之前,在地基 上打上建筑桩是常见的建筑施工方法;建筑桩一般包括桩头、桩基和桩承台, 为实现抗震,在桩基和桩承台之间还会设置抗震垫,使其能够吸收地震波的能 量,减小变形,保证建筑物的完整性;为保证建筑桩的结构强度,桩头一般采 用硬质材料制成,但是由于桩头与泥水直接接触,抗磨擦能力差的桩头容易发 生磨损,从而降低了建筑桩使用的安全性。
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抗震建筑桩进行改进,能够提高桩头的抗磨擦能力, 有效降低其磨损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建筑桩使用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建筑桩,能够提高桩头的 抗磨擦能力,有效降低其磨损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建筑桩使用的安全 性。
本实用新型的抗震建筑桩,包括桩头、桩基和桩承台,所述桩头上部设有 螺纹孔,所述桩基的下部设有与螺纹孔相应的螺纹段,所述桩基与桩承台之间 设有抗震垫;所述桩头由金属制成且其外表面设有耐磨层组,所述耐磨层组由 从内往外依次设置的基础层、中间层和加强层组成,所述基础层为厚度2.8μ m-4.2μm的碳化钨层,所述中间层为厚度1.7μm-2.3μm的镍层,所述加强层 为厚度3.2μm-4.8μm的氮化硼层。
进一步,所述桩基包括由内往外依次设置的木桩、钢筋混凝土及硬质塑料, 所述硬质塑料的外壁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条状凸块。
进一步,所述条状凸块的数量为3-8条并均匀分布在硬质塑料的外壁。
进一步,所述硬质塑料与条状凸块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桩承台与抗震垫之间设有支撑柱。
进一步,所述基础层的厚度为3.5μm。
进一步,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2.0μm。
进一步,所述加强层的厚度为4.0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抗震建筑桩,由于在桩头的外表面 设有耐磨层组,能够有效增强其抗摩擦能力,有效降低磨损状况,延长其使用 寿命,提高建筑桩使用的安全性;耐磨层组中,基础层能够阻止表面金属渗透 到中间层和加强层中,中间层能够使加强层有效沉积,加强层耐磨、耐腐蚀、 不易脱落、环保,抗磨性能佳;基础层、中间层及加强层的厚度范围均通过实 验确定,能够在实现耐磨的同时节省原料,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耐磨层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抗震建筑桩,包括桩头1、桩基2和桩承台3, 所述桩头1上部设有螺纹孔1a,所述桩基2的下部设有与螺纹孔1a相应的螺纹 段2a,所述桩基2与桩承台3之间设有抗震垫4;所述桩头1由金属制成且其 外表面设有耐磨层组,所述耐磨层组由从内往外依次设置的基础层51、中间层 52和加强层53组成,所述基础层51为厚度2.8μm-4.2μm的碳化钨层,所述 中间层52为厚度1.7μm-2.3μm的镍层,所述加强层53为厚度3.2μm-4.8μm 的氮化硼层;所述桩承台3与抗震垫4之间还设有支撑柱5;基础层51、中间 层52及加强层53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法、化学气相沉积 (CVD)法以及它们的组合及变异方法进行涂覆;由于在桩头1的外表面设有耐 磨层组,能够有效增强其抗摩擦能力,有效降低磨损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 提高建筑桩使用的安全性;耐磨层组中,基础层51能够阻止表面金属渗透到中 间层52和加强层53中,中间层52能够使加强层53有效沉积,加强层53耐磨、 耐腐蚀、不易脱落、环保,抗磨性能佳;基础层51、中间层52及加强层53的 厚度范围均通过实验确定,能够在实现耐磨的同时节省原料,提高加工效率; 优选地,所述基础层51的厚度为3.5μm,所述中间层52的厚度为2.0μm, 所述加强层53的厚度为4.0μm,实验表明,这一厚度值能够实现加工状况的最 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未经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41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重复利用的装配式地锚装置
- 下一篇:一种平板夯的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