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段式垂直生态驳岸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5182.9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5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鸿琳;东昆鹏;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刘鸿琳;东昆鹏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式 垂直 生态 驳岸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段式垂直生态驳岸结构,尤其涉及采用木质构件和石笼相结合的基本形式。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驳岸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或砌石结构。其有如下缺点:
①景观双调:河湖湿地水陆交界处经混凝土或砌石硬化后,形式呆板突兀,与自然景观格格不入;
②亲水不足:水陆交界处硬化后,人们难以近距离接触水体,阻隔了人与水体的联系,使得人们的亲水心理无法得到满足;
③破坏生态:现有驳岸结构切断了水陆交界处自然状态下正常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使栖息在该区域范围内的生物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严重影响河湖湿地的生态平衡,并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
④干扰水循环:现有的驳岸多为不透水结构,自然水体无法正常循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段式垂直生态驳岸结构,采用木质构件和石笼相结合的基本形式,通过上述结构形成景观平台,人们可在其上近距离接触水体,满足人的亲水心理需求。平面组合形式灵活多样,可适应多变的河岸形式。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双段式垂直生态驳岸结构,它包括方形石笼、固定于方形石笼两侧的桩,桩上部的卡槽内放置双段梁,双段梁上部的卡槽内放置端头龙骨或中间龙骨,桩上部的榫头插入端头龙骨或中间龙骨的卯眼内,端头龙骨和中间龙骨上部铺置防腐木板。
所述端头龙骨仅用于桩结构的两端部位,桩结构中间使用中间龙骨相互搭接、延伸,中间龙骨数量可根据工程需要成对增加,以延伸至所需长度。
所述双段梁的长度根据方形石笼的长度确定,双段梁的中间部位支撑有桩。
所述方形石笼内填充有碎石、卵石或陶粒。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此双段式垂直生态驳岸结构,本身具有观赏性,并在结构上部形成景观步道,大大增加亲水性。
上述木质结构生态友好性优良,不破坏水陆交界处原有的生物生息环境。
上述方形石笼结构通透性较混凝土结构强,对自然状态下水陆交界处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无不良影响。
上述方形石笼孔隙率高,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筑巢环境,利于生态恢复。
上述采用榫卯结构相互搭接,施工方便快速,搭建完成后构件相互咬合,整体性强,抗冲刷。
上述平面形式灵活多样,可适应多变的河岸形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附视图。
图4为图3中A-A截面图。
图5为图3中B-B截面图。
图6为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端头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中间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双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桩1、端头龙骨2、中间龙骨3、木板4、方形石笼5、河床6、常水位7、河岸线8、双段梁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涉及双段式垂直生态驳岸结构,它包括方形石笼5、固定于方形石笼5两侧的桩1,桩1上部的卡槽内放置双段梁9,双段梁9上部的卡槽内放置端头龙骨2或中间龙骨3,桩1上部的榫头插入端头龙骨2或中间龙骨3的卯眼内,端头龙骨2和中间龙骨3上部铺置防腐木板4。
进一步的,所述端头龙骨2仅用于桩1结构的两端部位,桩1结构中间使用中间龙骨3相互搭接、延伸,中间龙骨3数量可根据工程需要成对增加,以延伸至所需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双段梁9的长度根据方形石笼5的长度确定,双段梁9的中间部位支撑有桩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刘鸿琳;东昆鹏,未经三峡大学;刘鸿琳;东昆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51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力排水设施
- 下一篇:一种井下矿车轨道清理检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