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5477.6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3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文英 |
主分类号: | F21V29/503 | 分类号: | F21V29/503;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7 | 代理人: | 诸兰芬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是照明灯的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一般由含镓(Ga)、砷(As)、磷(P)、氮(N)等的化合物制成。因采用的材料不同发光二极管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例如砷化镓二极管发出红色光,磷化镓二极管发出绿色光,碳化硅二极管发出黄色光,氮化镓二极管发出蓝色光。发光二极管具有工作电压低、工作电流小、抗冲击和抗震性能好、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且通过调制通过的电流强弱可以方便地调节发光的强弱,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照明灯、显示器等领域。
现在,在一般家庭中也在广泛地使用由上述发光二极管(LED)制成的照明灯(以下简称发光二极管灯),为获得更亮的照明效果,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功率是最常用也是最经济的一种方法之一。但是发光二极管的功率越高,它发出的热量越多。发光二极管的发出的热量对它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都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因此现阶段人们对发光二极管的散热方法都进行了许多不同的尝试。现有的方案基本上都采用散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散热件给发光二极管灯散热,例如采用使用全金属灯座并在其上设置散热块等的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散热效果,但是因上述方法采用成本的较高的全金属灯座以及散热块,故不利于降低发光二极管灯的成本,且因全金属灯座以及散热块等散热介质较多,故会增大散热结构的热阻,又因各种散热介质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故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阻低、散热效果好,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中,发光二极管灯包括透明罩、发光芯片、底座、电极片以及散热片。所述底座呈盘状,其中心部位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散热片安装在所述通孔内,通过所述圆形通孔的内壁和散热片形成一个用于安装所述发光芯片的芯片搭载空间,所述发光芯片安装在该芯片搭载空间内。所述电极片含有至少二分电极片,所述发光芯片紧贴在所述散热片上,所述散热片贴附在其它导热性能较好的支架上,借此可以将所述发光芯片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支架等外部构件上。
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中,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电极片,所述每个电极片包含有以分叉形式形成的至少两个分电极片,该等分电极片与所述散热片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电极片被导热性能良好的导线连接在一起,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所述发光芯片产生的热量经所述导线传导至所述电极片上,之后再通过该电极片将热量传递至外部。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上述散热结构可以获得优异的散热效果,经测试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系统的热阻可以达到9.8K/W(开/瓦)以下。因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有优异的散热效果,故可以提高发光二极管灯的寿命以及稳定性。且,因不需要全金属灯座以及散热块等散热介质,故可以降低散热结构的热阻,降低发光二极管灯的制造难度,适合发光二极管灯的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1中的A-A切开的断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电极片与散热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灯的散热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包括透明罩1、底座2、发光芯片3、电极片4以及散热片5。如图2和图4所示,透明罩1是一个半球形的透明罩体,因透明罩1的半球形内表面是具有一定的弧度的曲面,故可以折射发光芯片3发出的光。透明罩1的两侧设有固定结构,通过该固定结构可以将透明罩1固定在底座2上。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是分别设在透明罩1两侧的固定用凸环11。
如图2和图3中所示,上述底座2大体呈盘状,其中心位置开设有一个用于安装散热片5的圆形通孔23。底座2的侧壁上设有和固定用凸环11的位置相对应的两个固定用孔21,通过该固定用孔21和上述固定用凸环11的配合,可以将上述透明罩1固定在上述底座2上。底座2的侧壁内表面上设有用于支撑上述透明罩1的多个支撑部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文英,未经黄文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54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箱与膜式壁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可自由转动和定位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