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连杆平面调谐组件及其装配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4386.9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2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杨修东;张瑞;王勇;张志强;王树忠;廖云峰;张波;王新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3/16 | 分类号: | H01J23/16;H01J23/21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杆 平面 调谐 组件 及其 装配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真空器件的谐振频率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 种多连杆平面调谐组件及其装配夹具。
背景技术
谐振腔是速调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频率特性关系到速调管 的输出功率和工作带宽等工作特性。谐振腔一般采用无氧铜材料加工获得, 在速调管研制过程中,谐振腔经过酸洗和多次高温焊接工序后,最终的谐 振腔频率可能偏移设计值,从而导致功率水平和工作带宽等特性不能满足 设计要求。为了减小谐振腔频率与设计值的偏移量,可以在谐振腔上安装 调节钉,通过调节钉的插入深度变化改变谐振腔的频率特性,之后将调节 钉密封焊接在谐振腔上。这种调节方式虽能减小谐振腔频率的偏移量,但 密封后不能再进行调节,不适用于高频率速调管。
机械调谐技术是将谐振腔的一个或多个侧壁焊接上薄片结构,通过薄 片的形变改变谐振腔的形状特征,进而改变其频率特性。机械调谐技术能 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调节谐振腔频率到指定值,进而使速调管获得满足要 求的输出特性。在速调管中,尤其在高频率速调管中,通过调谐技术将谐 振腔频率调节到指定值,确保速调管的工作特性,是速调管研制中的一项 关键技术。
速调管的调谐分为电容调谐和电感调谐,其中的电感调谐是通过调节 谐振腔壁,改变谐振腔分布电感,进而达到改变谐振腔频率的目的。所调 节的谐振腔壁一般采用膜片结构,其不仅有调节作用,还能实现谐振腔的 真空密封,材料特性要求较高。
目前常用的机械调谐结构方式如图1所示,即在谐振腔11的一侧开 口,在每个谐振腔11开口侧焊接独立的调谐机构。调谐机构主要由膜片 21、调节连杆22和外置调节机构组成;其中的膜片21材料一般为不锈钢 镀铜或镍铜复合材料等,膜片21的形状一般为长方形薄片结构,其四周 密封焊接至谐振腔11开口侧的四周,膜片21构成谐振腔11的一个侧壁; 其中的调节连杆22焊接在膜片21的外侧法向中心处,调节连杆22和膜 片21之间的接触面小于谐振腔11的开口。在向内或者向外拉动调节连杆 22时,调节连杆22和谐振腔11之间的膜片21发生形变,进而改变谐振 腔11的频率特性。为了增大调节范围,通常将调节连杆22和谐振腔11 之间的膜片21加工成褶皱形状。常用的机械调谐结构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1)每个谐振腔上的调谐组件单独焊接,结构复杂,体积大,不利 于器件的小型化;
(2)在焊接多个调谐机构时,如果其中一个膜片在焊接时失效,该 高频段即失效;
(3)对于工作在高频段的速调管,其谐振腔之间的间隔尺寸有限, 两个相邻膜片同时密封焊接的难度大;
(4)多个调谐机构同时焊接至速调管上时,需要的装配焊接模具结 构形式复杂。
相对于低频率速调管而言,高频率速调管中的谐振腔体积小,调谐机 构的安放空间非常有限,在每个谐振腔上分别焊接调谐机构难度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连杆平面调 谐组件及其装配夹具。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连杆平面调谐组件,该多连杆平面调谐组件20 被焊接至速调管10并成为速调管10腔体的一部分,速调管10的腔体上 表面具有一底面水平的凹槽12,腔体内部具有N个谐振腔11,凹槽12的 底面与N个谐振腔11的顶面通过N个开口13贯通;该多连杆平面调谐 组件20包括固定框23、膜片21和N个调节连杆22;固定框23为底面开 口的长条形结构,放置于速调管10上表面的凹槽12内,其外表面与该凹 槽12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其顶面开有N个横向排列的通孔24,该N个横 向排列通孔24分别位于N个谐振腔11的正上方,与N个开口13一一对 应;膜片21为长条形薄片结构,其形状和大小与固定框23底面的形状和 大小相同,其四周与固定框23的底面四周密封焊接;N个调节连杆22分 别从N个通孔24的中心垂直穿过,N个调节连杆22的底部与膜片21焊 接在一起,所述N为自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4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锯
- 下一篇:用于给电负载如光源馈电的单元装置、对应电路和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