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扩展的移动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7202.4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1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东;刘光辉;陈和庆;虞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领先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扩展 移动式 小型 生活 污水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特别涉及生活污水的处理。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的污染物为有机物及氮、磷等营养盐等,目前市场上被运用的设备主要针对河道、湖泊等片区大范围实施;其前期施工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现有的设备很少针对农村及居民住宅区小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同时现有的设备为固定样式不能扩展使用;且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出水,常规设备以地埋式为主,后期扩展和移动较难。
实用新型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设备很少针对农村及居民住宅区小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同时现有的设备为固定样式不能扩展使用;且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出水,常规设备以地埋式为主,后期扩展和移动较难。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移动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单模块处理站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至少1个微生物桶7,所述微生物桶为并排放置,外壳1一侧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及出水口连接水管3设有球阀,位于每个微生物桶上方。
所述微生物桶7包括两个格栅板8、微生物载体和曝气部件5,微生物载体9位于两层格栅板2之间,微生物附着于微生物载体9上,曝气系统10设置在微生物桶下方。
所述微生物载体9为高分子有机材料。
所述高分子有机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氨酯。
所述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中的一种。
微生物载体孔隙率为75~98%,孔径为1~5mm,比表面积为10~35m2/g,为微生物的附着生长提供巨大的表面积,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传质性能;载体表面加载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多种活性基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与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特定基团结合,有利于载体对微生物进行快速吸附和固定化,从而促进生物膜的快速形成。
所述的单模块微生物桶7为3个;单模块可以扩展使用,使用形式可以有串连和并联两种,串联式连接可以提高出水的质量,并联连接可以提高出水的处理量。
有益效果:
1、施工难度低,出水质量好,使用便捷灵活。
2、应用范围广泛,整体结构设计为防水结构;可以在野外等多环境条件下使用。
3、维护成本低、使用效果好,可以长期稳定的实现污水治理。
4、便于模块化的施工和生产。
5、设备可以集群扩展使用,移动运输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向剖视图。
图3为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4为并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扩展的移动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的结构:单模块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至少1个微生物桶7,所述微生物桶7为桶状横放,外壳1一侧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连接水管3连接,连接水管3上设有球阀,位于每个微生物桶上方。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扩展的移动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为单模块结构为外壳1内设置微生物桶7,单模块设备前期制作可以在工厂内完成,解决了现场施工麻烦,随时安装随时使用;移动便捷群组施工。
微生物桶7的结构简单,如图2所示,微生物桶7包括两个格栅板8、微生物载体和曝气部件5,微生物载体9位于两个格栅板2之间,微生物附着于微生物载体9上,曝气部件10设置在位于微生物桶下方。
本实用新型,可扩展的移动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工作流程为:该可扩展的移动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为户外使用,处理站工作状态为,将污水从进水口通过泵提取到微生物桶7,池内曝气系统10曝气为间歇式曝气,根据待处理水的水质情况,设置曝气运行模式。每个池中依据设备设计的处理要求填充相对量的微生物载体,微生物载体中已具有培植好的微生物菌,微生物载体为高分子有机材料;同类载体有:聚乙烯、聚氨酯等其他高分子有机材质;通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将微生物附着于反应池内的微生物载体上,微生物主要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几种。污水进入微生物池中与载体上的微生物接触,在微生物和曝气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盐得以去除,最后通过自流排出。
处理站还设有预留出水口,用来排空工作站中污垢,维护使用;常态下基本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领先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领先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72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