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电共同供热夹层结构暖气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9828.9 | 申请日: | 2015-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74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代九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代九元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4B1/191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8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同 供热 夹层 结构 暖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煤电共同供热夹层结构暖气炉。
背景技术
暖气炉是一种经济又实惠的取暖设备,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村居民家庭,现有的暖 气炉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1、燃烧空间小,受热面积小,供暖速度慢;2、因受炉 膛空间的限制,煤炭等燃烧物只能使用小块体积进行添加;3、现有的暖气炉通常仅有一种供 热途径,不能满足多种供热需求;4、暖气炉灶口和燃烧物添加口使用一个口,操作非常不便。 且添加燃烧物物时会有烟散出;5、现有暖气炉烟囱只是夹层没有把烟囱中的热量进一步充分 利用,导致烟囱中的热量白白浪费;6、现有暖气炉燃烧消耗的公共资源与释放的污染气体都 比较多;7、单纯采用煤作为燃烧介质,烧煤的费用比较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煤电共同供热夹层结构暖气 炉,供热途径多,燃烧空间大,受热面积大,散热面积均匀,节能高效,操作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炉体,炉体内设置有燃烧室、 燃烧加热工质水箱、除灰室和电加热工质水箱,燃烧加热工质水箱与电加热工质水箱连通; 所述的燃烧加热工质水箱设置在燃烧室旁侧,除灰室设置在燃烧室的下方,电加热工质水箱 设置在燃烧加热工质水箱的下方;炉体的面板上开设有灶口以及烟囱接口,炉体的侧壁开设 燃烧物添加口和除灰口,烟囱接口上安装烟囱,燃烧室与除灰室之间设置有灰渣清理挡栅。
所述的电加热工质水箱内设置有第一电阻丝放置室与第二电阻丝放置室。
所述的燃烧物添加口以及第一电阻丝放置室和第二电阻丝放置室均安装有挡板门。
所述烟囱设有循环加热工质的夹层,该夹层与燃烧加热工质水箱和电加热工质水箱连通。
所述的面板也设置有夹层,该夹层与烟囱上设置的夹层以及燃烧加热工质水箱和电加热 工质水箱均连通。
所述的烟囱顶部设置有烟囱出水管。
所述的燃烧加热工质水箱侧面设置有水箱出水管。
所述的除灰口处设置有除灰抽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燃煤供热途径上增加电加热 途径,同时满足多种途径一起供热或者单一供热的需求,并且大大增加了供暖速度,灶口下 方为相通的燃烧室,体积较大的燃烧物能够通过灶口直接添加,使得能投入的燃烧物局限减 小,降低了使用难度;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有效增加了供热面积以及散热面积,借助电 加热相对减少了煤炭燃烧,不仅仅减少了公共资源的使用,还减小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保 护环境的同时,用电比烧煤便宜,减少了农村家庭经济支出。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暖气炉开设有暗藏电阻丝的第一电阻丝放置室与第二电阻丝放置 室,四周为与工质水箱连通的电加热工质水箱,不仅仅满足了单方面或者多方面同时加热需 求,而且整体美观,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供暖速度,使之更加便捷。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烟囱设置有用于循环加热工质的夹层,烟囱内部连接三根一体的 水管与燃烧加热工质水箱以及电加热工质水箱连通,利用烟气的热量也能够对循环工质水进 行进一步的加热或者保温,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损失浪费。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燃烧物添加口安装挡板门,防止烟散发着在室内,第一电阻丝放 置室和第二电阻丝放置室安装挡板门,方便维修或者更换电阻丝。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除灰口处设置有除灰抽屉,便于灰渣取出清理。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烟囱出水管;2-烟囱;3-电加热工质水箱;4-第一电阻丝放置室;5-第二电阻 丝放置室;6-水箱出水管;7-除灰口;8-灰渣清理挡栅;9-灶口;10-面板;11-燃烧加热工质 水箱;12-燃烧物添加口;13-烟囱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代九元,未经代九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98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