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76727.4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6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姜建华;韩志堂;姜铁华;孟冬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远洋特种工业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5/68 | 分类号: | A62C3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楔式前 装填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火灾的数量和规模逐年递增,对消防设备,特别是消防车,的性 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定位于中高端的消防车能够储备5到30吨的灭火剂,能够以700升 每秒的流量速度将其喷射到30米的范围内。如果希望进一步提高消防车的性 能,即提高其喷射灭火剂的流量速度和范围,就要采用性能更好的增压设备, 及与该增压设备相配套的动力设备、控制设备和管路,导致消防车的结构趋 于负载,造价整体提高,不利于用户的批量装备。而且,相关装备的技术改 进已经接近极限。
现有的灭火设备不但喷射流量速度和范围较小,而且,由于结构设计复 杂,导致装填速度慢、费时费力,而且由于药筒位置不合理,导致电路链接 困难,不利于多管同时发射,同时退膛速度慢,操作难度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以实现快速装填,是目前本 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以实 现快速装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灭火介质的发射前管、用于 点燃发射药的机械击发装置和用于密封所述发射前管的尾部的楔式闩体,其 中,所述楔式闩体包括发射后管和后盖,所述发射后管内设置有用于放置所 述发射药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所述发射前管连通,所述发射后管中设置有插 入槽,所述后盖插入所述插入槽中。
优选的,上述发射前管与所述发射后管螺纹连接或者焊接,其中,所述 发射前管的后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内断齿螺纹,所述发射后管的前端的 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外断齿螺纹,所述第一外断齿螺纹与所述第一内断齿螺 纹配合使用。
优选的,上述发射前管与所述发射后管为同口径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上述灭火介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凸起, 所述发射后管的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凸起卡在所述环形 凹槽中,所述外壳的尾部位于所述腔体的前端。
优选的,上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尾部。
优选的,上述外壳的尾部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 述外壳的其他部位,所述发射后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发射前管的内径或者所述 发射后管的直径等于所述发射前管的内径。
优选的,上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
优选的,上述机械击发装置为机械击发装置,所述机械击发装置位于所 述腔体的尾部正中。
优选的,上述机械击发装置的正极为导电铜棒,所述导电铜棒自所述发 射后管上插入进入所述腔体中。
优选的,上述导电铜棒的外侧包覆有减震垫片。
优选的,上述发射前管为多个,且成多行多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灭火介质的发 射前管、用于点燃发射药的机械击发装置和用于密封所述发射前管的尾部的 楔式闩体,其中,所述楔式闩体包括发射后管和后盖,所述发射后管内设置 有用于放置所述发射药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所述发射前管连通,所述发射后 管中设置有插入槽,所述后盖插入所述插入槽中。使用时,发射前管和发射 后管组成发射管,当将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及其运载平台稳固后,调整发射 管的角度及稳定性,从发射管的前端装入带有灭火介质的介质容器,进入待 发射状态,然后向腔体中装入药筒,药筒中放置有发射药,之后将后盖插入 发射后管上的插入槽中,此时腔体与发射前管对正且连通,启动机械击发装 置即可发射。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装药方便,实现了快速装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 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的第一种具体实施 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楔式前装填灭火装置的第二种具体实施 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1和图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远洋特种工业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长春远洋特种工业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67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