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RFID系统的近场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77418.9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5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甄珍;贾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42;H01Q1/5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马倩倩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rfid 系统 近场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RFID系统的近场天线。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行业发展非常快,在交通、物流、监控等多个领域都开 始有广泛的应用。RFID系统由读识器、天线和标签组成(参考RFID系统图:图1)。读识器通过 天线发射信号给标签,标签再反射信号给读识器天线,形成一个完整的通信链路。在通信过 程中,由于标签的极化方式是线极化的,所以当读识器天线也做成线极化的极化方式,这样 标签就能和读识器天线很好匹配,准确识别。在RFID系统中读识器天线分为两种,一种是远 场天线;这类天线用于远距离发送和接收标签信号,一般读卡距离在10米以上。还有一种是 近场天线;用于标签近距离读取,一般在1米以内。例如多标签近距离读取,标签发行前信息 读取和写入时均需要近场天线对标签进行通讯。但是现有的近场天线增益和场强都不是很 好,天线近场范围内会出现盲点,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增益高、性能优异、近场场强较强、天线 近场范围内无盲点的近场天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增益高、性能优异、近场场强较强、天线近场范围 内无盲点的近场天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RFID系统的近场天线,包括基板、底壳和连接馈线,所述基板的铺铜辐射 面上铺设有三个不同宽度、不同半径的同心铜环,直径最大的所述铜环通过所述连接馈线 与N型连接器的芯线相连,所述基板通过底部的定位柱固定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底壳上设有 天线罩。
所述底壳为铝合金底壳。
所述天线罩为聚碳酸酯材质。
所述基板为介电常数为4.4的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材质。
所述连接馈线为镀银铜线。
所述基板尺寸为176mm*176mm*1.5mm。
所述辐射面上最大的大铜环的外径为48-50mm,环的宽度为7-8mm,第二大铜环的 外径为38-39mm,环的宽度为4-6mm,小环的外径为17-18mm,环的宽度为4-6mm。
所述辐射面上最大的大铜环的外径为49mm,环的宽度为7.5mm,第二大铜环的外径 为38.5mm,环的宽度为5mm,小环的外径为17.5mm,环的宽度为5mm。
所述连接馈线采用同轴线缆焊接的连接方式。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RFID系统的近场天线具有以下优势:本 天线采用的是三个同心环的微带线的形式,容易加工,生产效率高;辐射板下方的铝制壳 体,可以增强天线辐射强度;辐射板正上方的上壳又采用不影响天线正上方辐射的PC(聚碳 酸酯)材质,因此本实用新型辐射强度高、增益高、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 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 附图中:
图1是RFID系统图;
图2a是圆环天线的馈电方式图;
图2b是半圆环天线的馈电方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天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天线整体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天线的驻波比图。
图中:1.微带天线,2.基板,3.馈线,4.定位柱,5.天线罩,6.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 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首先对近场天线的原理进行介绍:
近场天线,主要是利用的天线的近场特性。天线的近场区,又称为感应区,可以简 单认为天线的近场能量储存在天线的结构电感和结构电容中。当两副天线彼此处于对方的 近场区,并且主要通过磁能(互感)耦合通信时,这两副天线称为近场磁性天线。环天线是最 常见的一种,工作机理类似于变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74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剖面双极化天线
- 下一篇:一种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