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传动组件及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77693.0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0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平;赵靖;赵振兴;张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3/02 | 分类号: | B41J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26420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动 组件 薄片 介质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组件,以及一种使用该传动组件的薄片类介质处理装 置。
背景技术
打印机、扫描仪、清分机等机械设备内设置有传动组件。如图1所示,传统的传动组 件包括转轴1′和齿轮2′,其中,转轴1′的轴端11′的截面为D形,具有一个第一平面12′;齿轮 2′包括与轴端11′插接配合的内孔21′,内孔21′的形状尺寸与轴端11′的形状尺寸匹配,内 孔21′具有一个第二平面22′。在安装传动组件时,将齿轮2′的内孔21′与转轴1′的轴端11′ 插接,其中,第一平面12′与第二平面22′相对配合,阻止齿轮2′相对转轴1′的轴线转动,以 使齿轮2′带动转轴1′转动,然后,将挡圈(图中未示出)安装在轴端以防止齿轮2′脱离转轴 1′。
在传动组件工作过程中,通过转轴1′的第一平面12′与齿轮2′的第二平面22′配合 传输动力,第一平面12′与第二平面22′沿转轴1′的周向反复挤压,两个平面具有相对运动 的趋势,存在摩擦,在传动组件长期使用后,第一平面12′和第二平面22′会出现磨损变形, 尤其是对强度较低的塑料齿轮来说,随着第二平面22′的磨损,齿轮2′的内孔21′逐渐增大, 当磨损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齿轮2′与转轴1′的配合精度降低,导致传动不稳定,甚至出现齿 轮断齿等问题,因此,这种传动组件的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传动组件,以及使用该传动组件的薄 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传动组件,包括转轴和齿轮,所述转轴的轴端包括相间隔的两个 平面以及两个弧面,所述齿轮的内孔的形状与所述轴端的形状匹配,所述轴端与所述内孔 插接配合。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轴的轴端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平 面和两个第一弧面,所述齿轮的内孔具有相匹配的两个第二平面和两个第二弧面。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转轴的弧面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弧面的、 可与所述齿轮的端面卡接的倒钩。
通过在转轴的轴端的弧面上设置倒钩,倒钩能够限制齿轮沿转轴轴向的移动,不 需要额外使用挡圈限制齿轮的位置,减少了传动组件的零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倒钩的外表面设置有倒角。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当所述轴端插入至所述内孔内时,所述倒钩伸出 至所述齿轮外,所述倒钩靠近所述齿轮的一侧面与所述齿轮的端面抵接。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齿轮的端面设置有沉孔,所述沉孔与所述内 孔同轴设置,当所述轴端插入至所述内孔内时,所述倒钩位于所述沉孔内。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沉孔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倒钩的轴向长度。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轴套,所述转轴插接在所述轴套内,所述转 轴的轴端延伸至所述轴套外与所述齿轮的内孔插接。
作为传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轴外还固定设置有胶层。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包括所述的传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动组件,转轴与齿轮通过两组平面 配合传输动力,能够增大齿轮对转轴的施力面积,减小齿轮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强,从而 减缓转轴的轴端与齿轮的内孔的摩擦,防止齿轮因内孔磨损扩大造成配合精度降低甚至脱 落,提高了传动组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薄片类介质处理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 意图。
图1中:
1′、转轴;11′、轴端;12′、第一平面;2′、齿轮;21′、内孔;22′、第二平面。
图2至7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7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