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裂爆破主动卸压聚能的真空药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90407.4 | 申请日: | 2015-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2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义平;杨梓梁;华伟昌;刘茂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B3/08 | 分类号: | F42B3/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2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爆破 主动 卸压聚能 真空 药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裂爆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预裂爆破主动卸压聚能的真空药包结构。
背景技术
在预裂爆破施工过程中,炮孔内装药方式主要为连续密实的装药方式和不耦合装药方式。而现今爆破施工中为了达到预裂效果,常常采用不耦合装药,采用该方式炸药不会与炮孔的孔壁接触,当炮孔中的炸药爆炸时,爆轰压力在数微秒内急剧增高到数万兆帕,并在炸药内层的矿岩中激发起冲击波,其强度远远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由于该装药方法存在软弱面,在爆轰波强烈地冲击作用下,能量会优先作用于软弱面,软弱面周围岩石会受到粉碎性破坏形成压碎区,最终会导致爆破后粉状物比例增多,从而达到预裂聚能的效果;在预裂方向以外,为了达到降低该区域的爆破效果,降低初始爆轰压力,减少粉状物的产生,现普遍利用某些特殊材料作为间隔介质将炸药与炮孔壁隔开,进而降低了爆炸波作用于孔壁的初始压力,使炮孔周围产生压碎区明显减少。又由于孔内空间狭窄密闭,爆炸后炸药能量不能及时有效卸掉,从而导致岩石在粉碎区得粉碎作用依然较大,因此不能很好的达到预裂爆破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裂爆破主动卸压聚能的真空药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张由于炮孔内空间狭窄密闭,预裂爆炸后炸药能量不能及时有效卸掉,从而导致岩石在粉碎区得粉碎作用较大,预裂爆破初期能量很大,聚能效果差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一种预裂爆破主动卸压聚能的真空药包结构,它包括外壳,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通过连接片连接固定后放置在外壳内,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中间为装炸药空间。
所述外壳为油皮纸制成。
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的外壁距离外壳的内壁3-5毫米。
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和连接片材料为钢材。
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的厚度在1-2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炸药处于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之间,由于二个真空腔的两侧存在非真空腔结构,炸药直接与油皮纸接触,形成软弱面,所以炸药爆炸时,炸药大部分能量直接通过软弱面传递给空气,少部分能量传递给第一第二真空腔内壁;通过软弱面传递给空气的能量经由空气直接作用于炮孔孔壁,作用在真空腔内壁的能量通过真空腔传递给炮孔孔壁,通过真空腔传递给炮孔孔壁的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将一部分炸药爆炸能量贮存在真空介质层的真空区域中,使得爆破炮孔初始峰压力降低,减少甚至避免了因耦合装药而形成的矿岩冲击压碎区,从而起到卸压的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很好的起到预裂聚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张由于炮孔内空间狭窄密闭,预裂爆炸后炸药能量不能及时有效卸掉,从而导致岩石在粉碎区得粉碎作用较大,预裂爆破初期能量很大,聚能效果差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径向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预裂爆破主动卸压聚能的真空药包结构(见图1),它包括外壳2,第一真空腔5和第二真空腔6通过连接片3连接固定后放置在外壳2内,第一真空腔5和第二真空腔6中间为装炸药空间4。
所述外壳2为油皮纸制成;成本低而且加工方便,并且具有防水功能。
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的外壁距离外壳的内壁3-5毫米;以确保连接固定后的第一第二真空腔能够顺利的放置到外壳2之中。
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和连接片材料为钢材;之所以采用钢材是因为它具有高硬度、耐压、耐磨、耐酸碱等特性,使本实用新型方便安装、搬运,而且耐腐蚀,可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保质期。
第一真空腔5和第二真空腔6的厚度h在1-2厘米。
以确保预裂爆破时,大部分的炸药爆炸能量通过软弱面,作用于孔壁,软弱面周围岩石会受到粉碎性破坏形成压碎区,最终会导致爆破后粉状物比例增多,从而达到预裂聚能的效果;在预裂方向以外,炸药爆炸能量贮存在真空介质层的真空区域中,使得爆破炮孔初始峰压力降低,减少甚至避免因耦合装药而形成的矿岩冲击压碎区,从而起到卸压的效果,可以更好的实现预裂爆破的聚能。
所述的预裂爆破主动卸压聚能的真空药包结构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述步骤:
通过常规方法,使用油皮纸制作外壳;
用连接片将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连接固定,连接固定位置为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的上下二侧边位置;避免第一真空腔和第二真空腔发生错位,避免爆破产生的能量不能有效聚能而达不到预裂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90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