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矿梭车用复合软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95852.X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7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本寿;汪国明;钱家贵;张敏;昌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航天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24;H01B7/18;H01B9/00;H01B1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837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矿 梭车用 复合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装备用电缆,尤其涉及一种采矿梭车用复合软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自动化采煤机械越来越广泛应用到煤炭生产中。矿用梭车具有连续卸载速度快,贮量大,卸车效率高且方便,矿石料渣不结底,不污积巷道,矿石块度不限制,使用灵活方便,设备可靠性极高等优势。煤矿井下梭车用电缆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在实际应用中寿命短,通常会影响采煤和掘进作业的正常进行。已有金属屏蔽橡套软电缆通过改变传统电缆缆芯结构,着重提高了电缆导体的抗张能力。但由于使用环境恶劣,极大地影响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往往投入使用数十天甚至数周就会出现故障,造成梭车的停工,直接影响了采煤和掘进的正常进行。梭车电缆出现频次最多的故障就是断芯,一旦出现断芯,电缆基本上无法现场修理。通常的办法就是换电缆,将电缆从电缆绞盘全部撤下来,再将新电缆运到井下现场卷绕到电缆绞盘上,电缆更换作业是在煤矿井下狭窄的巷道内依靠人工完成的,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机械化生产的作业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采矿梭车用复合软电缆,以期获得良好的柔软、抗拉、抗冲击、抗挤压、耐磨、耐扭曲、自控安全和使用寿命长的性能,从而满足煤炭开采中梭车自动化电力传输和信号控制综合连接线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采矿梭车用复合软电缆,其结构特点是:由三根动力绝缘线芯、一根监视绝缘线芯、一根控制缆芯围绕承载加强芯并在线芯间放置填充绳绞合成缆构成缆芯;在缆芯外,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是挤包形成的内衬层、高强度纤维编织层和挤包形成的弹性体橡塑外护套层;
所述动力绝缘线芯,其动力线芯导体是由多根镀锡铜丝束绞/复绞形成,在所述动力线芯导体上由内向外依次是搭盖绕包形成的动力线无纺布层、挤包形成的动力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搭盖绕包形成的半导电布带,以及编织形成的镀锡铜丝/纤维加强屏蔽层;
所述监视线芯,其监视线芯导体是由多根镀锡铜丝束绞/复绞形成,在所述监视线芯导体上由内向外依次是搭盖绕包形成的监视线无纺布层、挤包形成的监视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
所述控制缆芯,其控制缆芯导体是由多根镀锡铜丝束绞/复绞形成,在所述控制缆芯导体上挤包形成控制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构成控制缆芯绝缘线芯,由2~5根控制缆芯绝缘线芯绞合构成所述控制缆芯。
本实用新型采矿梭车用复合软电缆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动力线芯导体和监视线芯导体为第五类镀锡铜导体,并采用先束绞再股绞紧压而成。
所述动力线芯导体和监视线芯导体的束绞节径比为8~11,股绞节径比为9~14。
所述承载加强芯是采用7根或19根芳纶丝按正规绞合并在外表面挤包乙丙橡皮构成。
所述动力绝缘线芯和监视线芯的外径相等。
所述内衬层是以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经挤管式工艺挤包形成。
所述动力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监视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和弹性体橡塑外护套层均采用TPV类弹性体材料挤包形成。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柔软、抗拉、抗冲击、抗挤压、耐磨、耐扭曲、自控安全和使用寿命长的性能,满足了煤炭开采中梭车自动化电力传输和信号控制综合连接线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充分利用空间位置,其增加控制线芯提高了电缆的应用集成度,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电缆的功能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动力绝缘线芯,11动力线芯导体,12动力线无纺布层,13动力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14半导电布带,15镀锡铜丝/纤维加强屏蔽层,2监视绝缘线芯,21监视线芯导体,22监视线无纺布层,23监视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3控制缆芯,31控制缆芯导体,32控制线弹性体橡塑绝缘层,4承载加强芯,5填充绳,6内衬层,7高强度纤维编织层,8弹性体橡塑外护套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采矿梭车用复合软电缆是由三根动力绝缘线芯1、一根监视绝缘线芯2、一根控制缆芯3围绕承载加强芯4并在线芯间放置填充绳5绞合成缆构成缆芯;在缆芯外,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是挤包形成的内衬层6、高强度纤维编织层7和挤包形成的弹性体橡塑外护套层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航天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航天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958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