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车防撞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98023.7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2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骞;赵行;魏金;金永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C17/00 | 分类号: | B61C1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张绍琳;郑园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专用机械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车防撞系统,应用于盾构机及TBM隧道施工运输所用的变频牵引机车中。
背景技术
地铁施工中变频牵引机车司机难免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特别是在盾构机前方位置,由于空间有限、视线受阻,是事故易发的位置。目前,我公司的电机车上设置有防晕睡系统,在设定时间内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将会实行自动停车。在接近管片安装机位置时,由于司机视觉误差或误操作等依然存在和盾构机相撞的危险,在此位置一旦机车和盾构机相撞,将会对施工造成极大影响。而地铁施工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通过防撞系统,在特定位置实现机车的自动防撞保护,避免事故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机车防撞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车防撞系统,采用红外线为载体进行机车与盾构机之间距离的确认,并触发机车控制器使机车做出相应的防撞保护动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车防撞系统,包括机车控制器、接收端和发射端,机车控制器与接收端相连接,机车控制器设置在机车内,接收端设置在编组设备尾部,发射端设置在盾构机尾部。
所述发射端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接收端设有红外线接收器。
所述发射端设有不同传输距离的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端可以发出互不相同的红外调制载波信号。
所述机车控制器通过信号线与接收端相连接,信号线穿过编组设备和机车。
所述发射端与盾构机的电源相连接,接收端和机车控制器与机车的电源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盾构机和机车之间设置红外线发射器或红外接收器,测量盾构机的位置,经信号线将位置信号传输至机车控制器,机车控制器根据位置信号及控制程序,控制机车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报警、减速或紧急制动等。本实用新型采用红外线系统,技术成熟、成本较低、装置体积较小、方便安装;对机车原控制系统改动较小,方便预留接口,作为选配件使用;可通过多个接收端实现差错控制,减少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具体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
一种机车防撞系统,包括机车控制器1、接收端3和发射端4,机车控制器1与接收端3相连接,机车控制器1设置在机车5内,接收端3设置在编组设备6尾部,发射端4设置在盾构机7尾部。
发射端4设有红外线发射器,接收端3设有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端4设有不同传输距离的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端4可以发出互不相同的红外调制载波信号。发射端4安装于盾构机7尾部的合适位置,接收端3安装于机车编组设备6尾部的合适位置,发射端4与盾构机7的电源相连接,接收端3和机车控制器1与机车5的电源相连接。
机车控制器1通过信号线2与接收端3相连接,信号线2穿过编组设备6和机车5。发射端4发出多个传输距离不同的携带不同信号的红外线光束8,当接收端3进入红外线光束范围内,接收端3将接收到红外线信号。根据接收到的红外信号,即可得知接收端3与发射端4的距离,即机车的编组设备6与盾构机7的距离。接收端3发出编组设备6与盾构机7之间相应的位置信号,经信号线2传输至机车控制器1,机车控制器1根据位置信号及控制程序,控制机车5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报警、减速或紧急制动等。即当编组设备6与盾构机7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定值时,机车控制器1启动机车5中的报警器;当编组设备6与盾构机7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至一定值时,机车控制器1控制机车5减速;当编组设备6与盾构机7之间的距离最终小于一定值时,机车控制器1控制机车5紧急停车。本实用新型采用红外线信号,并能实现差错控制,避免误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980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