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工装本体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1906.9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9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李祖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伟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31/40 | 分类号: | B23B31/4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3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床 车削 加工 内胀式 工装 本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床车削加工工装夹具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工装本体。
背景技术
公司主要生产铜、铝材质的管件接头,产品多为薄壁的回转体类零件,在精加工时,多采用液压和手动自定心三爪来夹持产品,为了防止在精加工过程中,产品夹持不住,出现打滑的现象(夹持不住打滑会导致破坏(拉伤)产品外观而报废),故将液压系统的压力调高(或由操作工人通过加力杆旋紧),而产品的壁厚又偏薄,经常出现将产品夹变形。
对于直径小而长的工件,夹持外圆加工时,易出现振刀的现象,导致加工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外观表面要求而报废。
目前使用的工装夹具普遍为根据产品要求而制作的外夹持和内胀紧三爪。其中内胀紧三爪适用于大尺寸(4英寸及以上规格)的产品加工,而对于4英寸以下规格的产品,就存在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和工装制作的复杂度。对于产品比较长的产品,制作专用三爪时,为了防止加工时振刀,夹持部分也会做得很长,在大批量生产时,多次的装夹,会导致外夹三爪向外张开变形而夹不牢产品,这就需要装夹一定数量后重新车削一次三爪夹持部位。
目前具有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夹具,但是此类的夹具存在着缺陷:由于工装本体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非常不便于装夹,工件装取比较繁琐,能大大增加产品的装夹时间,加强了工人操作的劳动强度,使锁紧力不均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于装夹,工件装取快速,能大大减少产品的装夹时间,降底工人操作的劳动强度,使锁紧力始终保持一致的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工装本体,其技术方案如下:
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工装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工装本体的轴向上开设有内孔,所述的工装本体的壁上开设有若干胀块工位;所述的工装本体包括下连接件、中间定位件和上连接件,所述的下连接件与车床锥度配合相连,所述的若干胀块工位开设在上连接件上,胀块工位尺寸略大于胀块,胀块工位的上部和下部处开设有径向移动定位槽;所述的内孔分为上孔、中孔和下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工装本体,整套工装通过工装本体的下连接件与本车床的法兰套定位连接。中间定位件为产品装夹时起定位作用;下孔、上孔和下导向连接件、上导向件间隙配合可以使得工装拉杆在作轴向运动时的起到轴向上的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装夹,工件装取快速,能大大减少产品的装夹时间,降底工人操作的劳动强度,使锁紧力始终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3为工装拉杆的示意图。
图4为胀块的示意图。
图5为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松开产品状态示意图。
图6为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的夹紧产品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具体说明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所述的车床车削加工内胀式工装包括工装本体1、工装拉杆2和胀块3,所述的工装本体1的轴向上开设有内孔4;所述的工装拉杆2装配在工装本体1的内孔4中,工装拉杆2的下端处开设有螺纹孔9,螺纹孔9与车床的主轴拉杆螺纹连接,通过车床的主轴拉杆拉动工装拉杆2在工装本体1的内孔4中作轴向运动;所述的工装本体1的壁上开设有若干胀块工位5,所述的胀块工位5内装配有胀块3,胀块3与工装拉杆2相摩擦接触,当工装拉杆2做轴向运动时,工装拉杆2与胀块3相摩擦,工装拉杆2推动胀块3作径向移动,从而松开或撑紧产品。
所述的工装本体1包括下连接件11、中间定位件12和上连接件13,所述的下连接件11与车床锥度配合相连,所述的若干胀块工位5开设在上连接13上,胀块工位5尺寸略大于胀块3,胀块工位5的上部和下部处开设有径向移动定位槽14;所述的胀块3的上部和下部处设有与径向移动定位槽14相匹配的径向条31;所述的内孔4分为上孔41、中孔42和下孔43,所述的工装拉杆2包括下导向连接件21、执行件22和上导向件23,螺纹孔9开设于下导向连接件21的端部,下导向连接件21与下孔43间隙配合,执行件22与胀块3通过锥形接触面6接触,执行件22与胀块3的锥形接触面6为摩擦面,上导向件23与上孔41间隙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伟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伟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19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