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2907.5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28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飞;裘久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富邦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4 | 分类号: | G01N3/04;G01N3/1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宇琛 |
地址: | 315104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电池 密封件 极限 压力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讲是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电池夹 具。
背景技术
电池尾部的密封件是柔性材料的盖体,行业内也将该密封件称为密封圈或密封垫, 该密封件将装有电解质溶液的电池腔密封,当电池由于温度、撞击等因素导致电池腔内 的压力超过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时,密封件就破裂,以便电池腔内溶液流出,从而降低 电池腔压力,防止电池爆炸。由此可见,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必须精确并符合设计要求, 才能保证安全,故需要检测装置来检测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
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装置包括电池夹具和压力管路系统。如图1所示, 现有技术的电池夹具包括上盖体101、下盖体102和固定在支架上的竖向的套筒103;上 盖体101由头部和螺杆部构成,上盖体101沿轴线贯通有上电池过孔104;下盖体102 也由头部和螺杆部构成,下盖体102沿轴线贯通有下电池过孔105;套筒103从上往下依 次贯穿有上螺纹孔106、中电池过孔107和下螺纹孔108,两个螺纹孔的孔径均大于中电 池过孔107的孔径;套筒103的筒壁上贯穿有增压口112;上螺纹孔106与中电池过孔 107连通处的上台阶面上设有上密封圈109,上盖体101的螺杆部旋合在上螺纹孔106内; 下螺纹孔108与中电池过孔107连通处的下台阶面设有下密封圈110,下盖体102的螺杆 部旋合在下螺纹孔108内。两个密封圈的内径等于待测电池111的外径。
压力管路系统则包括增压装置如气泵以及喷嘴,喷嘴处设有压力表,喷嘴与电池夹 具的增压口连通且密封。
上述检测装置的工作过程为:将待测电池的侧壁钻一个通气孔,再将电池插入套筒 且使得电池侧壁的通气孔位于两密封圈之间而电池尾部伸出下密封圈,此时两密封圈均 自然无压缩,故尺寸与电池外径相等,确保卡住电池避免其掉落,然后将上下两个盖体 的旋紧,使得上下两个盖体将上下两个密封圈分别压紧在上下两个台阶面上,两密封圈 被压扁导致两密封圈内径减小以箍紧电池的侧壁。此时,上下两个密封圈、套筒的中电 池过孔和电池的侧壁形成了封闭的腔室,该腔室唯一的入口就是贯穿套筒侧壁的增压口, 启动气泵,使得气体从压力管路系统经增压口、电池的通气孔进入电池腔,电池腔内压 力不断增大,直至腔内压力达到密封件的承受极限时,密封件爆破,此时压力表会准确 记录密封件爆破时的即时压力值,该即时压力值就是密封件的极限压力值。
现有技术的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存在以下缺陷:即每次装配 电池时需要拧紧上、下两个盖体,实现上下两密封圈对电池中部的密封,而每次拆卸电 池时也需要拧开上、下两个盖体才能将电池从套筒中拆掉,故装配和拆卸过程均比较麻 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电池安装、拆卸过程均方便快捷的用 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电池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电池密封件的极限压力的电池夹 具,它包括支架、固定套筒、滑动套筒、上盖体和下盖体;
固定套筒贯穿有竖向的中电池过孔,固定套筒的侧壁固定有多根连杆,固定套筒经 连杆与支架固定;一根连杆为中空管,该连杆的管腔内端与中电池过孔连通;
滑动套筒套在固定套筒外,滑动套筒的筒壁贯通有多条竖向长孔,竖向长孔下端开 口且开口位于滑动套筒底端,每根连杆滑动配合在一条竖向长孔内;滑动套筒的两端均 设有外螺纹;
上盖体由上盖板和一圈上侧壁构成,上侧壁内圆周面设有内螺纹,上盖板贯穿有上 电池过孔,上盖板下表面下凸有上凸环;上盖体的内螺纹与滑动套筒上端的外螺纹旋合, 上盖体的上凸环插入滑动套筒的上开口且上凸环与固定套筒上环面之间设有上密封圈;
下盖体由下盖板和一圈下侧壁构成,下侧壁内圆周面也设有内螺纹,下盖板贯穿有 下电池过孔,下盖板上表面上凸有下凸环,下盖体的内螺纹与滑动套筒下端的外螺纹旋 合,下盖体的下凸环插入滑动套筒的下开口且下凸环与固定套筒下环面之间设有下密封 圈。
分别从安装、拆卸、检测三个步骤来阐述该电池夹具的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富邦电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富邦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29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