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V型叶轮内置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14360.0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5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楼银杰;杜朋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众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2 | 分类号: | F04D29/42;F04D29/44;F02M3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吴建锋 |
地址: | 31400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轮 内置 油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泵,特别是一种V型叶轮内置油泵。
背景技术
汽车电喷燃油泵的作用是将贮存在燃油箱内的燃油输送至喷油器的燃油管路内,供给喷油器一定压力的燃油,喷油器根据ECU的指令喷油,驱动汽车发动机进行工作。传统汽车电喷燃油泵叶轮的叶片大多为直线型叶片,即叶片的叶面是直线型的,直线型叶片的叶轮在同等的条件下,如果要增大油泵流量非常困难,除非加大油泵工作电流,但会造成油泵的额外工作负担,不仅能耗大而且噪音也大;再者,传统的汽车电喷燃油泵,其叶轮两侧端面设油槽和油槽孔,虽然使叶轮在工作时可以处于浮动状态,但结构显得复杂,叶轮两侧端面存在压力损失,泵内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效率高、噪音低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V型叶轮内置油泵,包括内部设有电机组件的机壳、设于机壳一端的端盖和设于机壳另一端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后盖,该后盖与壳体之间形成泵腔,所述的泵腔内设有由电机组件驱动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的端面具有与设于后盖上的进液口连通的螺旋流道一,所述壳体的端面具有与设于壳体上的出液口连通的螺旋流道二,所述的螺旋流道二与螺旋流道一相对应设置,所述的叶轮上设有用于将螺旋流道一中液体导流至螺旋流道二中的导流结构。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螺旋流道一与螺旋流道二的旋向相反,所述的进液口与出液口沿叶轮的轴线呈成180°角设置。进液口与出液口非同轴设置,当液体从进液口流入后,首先进入到螺旋流道一内,在导流结构的作用下将液体导入至螺旋流道二内,随后由出液口流出,大大降低了叶轮工作时的噪音。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若干均布设于叶轮边缘的沿叶轮径向延伸的叶片体,该叶片体由沿叶轮轴向倾斜设置的叶片一和与叶片一对称设置的叶片二构成,所述的叶片一与进液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的叶片二与出液口相对应设置,所述叶片体的外端还固连有与叶轮同轴设置的导流环。叶片一与叶片二成V型,首先对油液进行加压,随后将油液释放,具有工作效率高,噪音低等优点。
由于叶片一和叶片二分别为若干个,当油液进入到螺旋流道一内时,与其相对设置的若干个叶片一可即时从螺旋流道一内吸入油液,增大了油液进入至叶轮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叶片一与叶片二的夹角为90~135°。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叶片一与叶片二的夹角为115°。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叶轮的外周面具有轴向倾斜的斜面一和与斜面一对称设置的斜面二,上述的叶片一固定在斜面一上,上述的叶片二固定在斜面二上。斜面一和斜面二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液体起导向作用,叶片体在转动时斜面一形成负压,便于液体进入到螺旋流道一内;然后由斜面二发散,便于液体进入到螺旋流道二内。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导流环的内周面具有轴向倾斜的斜面三和与斜面三对称设置的斜面四,上述的叶片一固定在斜面三上,上述的叶片二固定在斜面四上。斜面三与斜面四起到的作用与斜面一与斜面二相同。
在上述的V型叶轮内置油泵中,所述的端盖上设有出液接头,所述的出液接头内设有单向阀;所述的端盖上还设有泄压孔,所述的泄压孔内设有泄压阀。泄压阀的额定压力大于单向阀的额定压力,油泵工作时油液进入到机壳内,压力升高,当油液的压力大于单向阀的压力时,出液接头打开,油液流出。当机壳内的油压大于泄压阀的压力时,泄压阀自动打开,避免危险状况的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V型叶轮内置油泵具有以下优点:
将叶片一与叶片二倾斜对称设置,有利于对油液进行引导输送,斜面一和斜面三使进入的油液压力增加,斜面二和斜面四引导油液进入到螺旋流道二内,效率高,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低,而且其结构紧凑,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叶轮的剖切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盖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众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众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143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