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扼流线圈以及有刷式DC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16879.2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9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仁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7/00 | 分类号: | H01F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线 以及 有刷式 dc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扼流线圈、以及设置有该扼流线圈的有刷式DC (Direct-Current)马达。
背景技术
有刷式DC马达在定子设置有永久磁铁,并在转子卷绕有线圈。与 转子一体地设置有换向器,换向器与线圈电连接。以相对于换向器滑动 自如的方式设置有电刷,从电刷经由换向器而对线圈通电,由此使得转 子相对于定子旋转。
另外,有刷式DC马达具有该马达的驱动电路,在该驱动电路设置 有扼流线圈。扼流线圈将在驱动电路流动的高频电流切断,从而能够降 低从有刷式DC马达向该马达的外部辐射的辐射噪声。
现有的扼流线圈通过将铜线卷绕于棒状的铁芯而形成线圈。线圈被 压入于树脂制的壳体,2个端子(terminal)分别被压入于该壳体。铜 线的一端部例如通过熔接(fusing)而与一个端子电连接,并且以机械 的方式被固定。同样,铜线的另一端部与另一个端子电连接,并且以机 械的方式被固定。线圈、壳体以及端子与铜线的熔接部由树脂进行模制 而成。该现有的扼流线圈的除了树脂模制部以外的主要部分由铁芯、铜 线、壳体以及2个端子的5个部件构成。
与此相对,作为部件件数比较少的扼流线圈,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 如下扼流线圈,该扼流线圈具有:线圈主体,其被磁性成型材料包封; 以及端子板,其形成有从上述线圈主体的两端延伸、且与外部电路连接 的接触端子。线圈主体具有通过扁平的导电性金属片在大致平坦的面上 以螺旋状连续地卷绕而成的形状。由此,实现了扼流线圈的小型化以及 轻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27622号公报
如上所述,现有的扼流线圈的除了树脂模制部以外的主要部分由铁 芯、铜线、壳体以及2个端子的5个部件构成。另外,现有的扼流线圈 的主要部分的组装工序需要将铜线卷绕于铁芯的工序、将线圈压入于壳 体的工序、将端子压入于壳体的工序、以及将铜线熔接于端子的工序的 至少4道工序。这样,现有的扼流线圈的主要部分的部件件数多,另外 组装工序数多,因此存在制造花费较高成本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扼流线圈的制造工序中,首先对较薄的金属片实施 冲压(punch)加工而形成2组导线框架。导线框架分别包括:1个基 部;支承板,其从上述基部的侧面延伸;以及扁平的导电性金属片,其 在大致平坦的面上形成为螺旋形状。接下来,使2组导线框架重叠,对 导电性金属片的端部彼此进行焊接。接下来,将导线框架放入铸模或者 成型模具中,向铸模中注入填充磁性成型材料的粉末而形成线圈包封 体。接下来,从铸模中取出线圈包封体。接下来,将线圈包封体内的与 螺旋状线圈主体连接的金属带(metalstrap)切断,并且将导线框架支 承部的重叠的支承板切断。最后,使端子板向线圈包封体折返,由此制 成扼流线圈。这样,专利文献1的扼流线圈的制造工序复杂且工序数多, 从而存在制造花费较高成本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能够削减部件件数、且能够削减组装工序数的扼流线圈。另外,其 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该扼流线圈的有刷式DC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扼流线圈具备:端子,其具有线圈形状部;以及棒状的 铁芯,其被插入于线圈形状部内。
另外,线圈形状部是内周部为多边形的线圈形状。
另外,端子为铜制的。
另外,铁芯被压入于线圈形状部内。
另外,端子在线圈形状部的一端部具有止脱部,铁芯的一端部与该 止脱部抵接。
另外,线圈形状部是在彼此相邻的金属间设置有间隙的线圈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刷式DC马达具备上述扼流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扼流线圈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且能够削减组装工序 数。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设置有该扼流线圈的有刷式DC 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扼流线圈的主要部分 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扼流线圈的主要部分 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端子,2…铁芯,11…线圈形状部,12…第一端子部,13…第二 端子部,14…止脱部,100…扼流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168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