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源电子车牌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29106.8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2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时启猛;李寒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嘉岳同乐极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10 | 分类号: | B60R13/10;G06K19/07;G06K1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源 电子 车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源电子车牌。
背景技术
科技的进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城市的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的数 量迅猛增长,给城市的管理带来许多困扰。常规的管理手段是在车辆上安装车牌, 然后通过监控设备检测各车辆的车牌,即通过视频识别方式来管理车辆。由于机 动车体型较大,车辆之间的间距比较宽,而且车辆运行路径规律,通过视频识别 方式可以对机动车辆进行有效的管理。但对于非机动车(如电动自行车),由于 体积小、车速快、运行路径不规律,视频识别方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导致 长期放任,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
到上世纪90年代,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为机动车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取相关数据的一种无接触信息 传递技术,在物流、身份证件、图书馆以及门禁等领域已有应用。目前已有相关 技术人员提出有源射频识别装置和无源射频识别装置,然而,有源射频识别装置 受温度波动范围影响较大,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电池,成本高。因此, 实际应用更倾向于无源射频识别装置。
例如,中国专利CN201110236512.4公开了一种无源、超高频电子车牌,其 包括窗形缝隙、芯片、辅助辐射面,窗形缝隙开设在车牌上,芯片和辅助辐射面 连接,辅助辐射面设于窗形缝隙位置处并使电子芯片朝向缝隙内侧,辅助辐射面 既作为天线的一部分,又用于车牌与芯片之间的能量传递。为了避免影响车牌上 的字符以及避开金属外框,窗形缝隙设置于车牌的字符的上方,但窗形缝隙较大, 同时车牌上方的空间有限,而且窗形缝隙的长度受其尺寸的限制,因此,该电子 车牌很难实际应用。
另外,尽管理论上电子车牌的传输距离能达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现有 的无源电子车牌有效传输距离均小于8米,多数仅有5米,显然无法满足监控的 要求,尤其无法满足车流量大、车速快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的监控,这些 大大制约了电子车牌的发展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无源电子车牌, 其传输距离能达到十几米,而且天线的设置不受车牌尺寸的限制,能满足对电动 自行车的监控。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源电子车牌,包括车牌本体、无源射频芯片和 天线,所述无源射频芯片固定于所述车牌本体,所述无源射频芯片与所述天线的 馈电端电连接,所述天线为开设在所述车牌本体上的缝隙天线,且所述缝隙天线 位于字符之间。
优选地,所述缝隙天线在所述字符间延伸。
优选地,所述无源射频芯片设于所述缝隙天线内或设于所述车牌本体的背 面。
优选地,位于所述车牌本体上各字符之间的所述缝隙天线通过横向缝隙串 联。
优选地,所述横向缝隙设于所述字符的上侧和/或下侧。
优选地,包括两条缝隙天线,所述无源射频芯片的两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缝隙 天线的馈线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两条缝隙天线的长度和宽度相等。
优选地,每条所述缝隙天线包括多条缝隙天线段,所述缝隙天线段由横向缝 隙段连通获得一条缝隙天线。
其中,所述无源电子车牌用于非机动车监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源电子车牌在车牌本体上开设缝隙天线,避免了车牌本身 的金属性能影响信号的传输,相反借助车牌本体提高了电子车牌的传输距离;而且 将缝隙天线设于字符之间,由于缝隙天线的宽度很窄,不占用字符的空间,避免了 缝隙天线对字符设计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对电子车牌边框的影响,增大电子车牌 设计的灵活性。另外,该无源电子车牌还具有成本低,难复制,温度范围宽,维 护方便(基本无需维护),以及传输距离能达到十几米以上,并且几十个车牌在 0.5s内即能被识别,完全能够满足对电动自行车的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源电子车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源电子车牌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源电子车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无源电子车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无源电子车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嘉岳同乐极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嘉岳同乐极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291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