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共面双翼主裂缝缝内支撑剂运移模拟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29283.6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0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周德胜;周媛;冯满云;惠峰;赵超能;刘安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3/267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弋才富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共面 双翼 裂缝 支撑 剂运移 模拟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现场工艺,尤其是模拟在不 同排量、不同压裂液和支撑剂体系下一种不共面双翼主裂缝缝内支撑 剂运移模拟实验装置。
技术背景
储层压裂是低渗透油田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它从井筒两侧 压出了两条通向地层的具有高导流能力的通道,从而减小了油气渗流 的阻力加快了油气运移的速度。但由于目的层的非均质性,地应力的 各向异性等因素,实际压裂后在近井筒附近的两翼裂缝面会形成不同 的角度,得到的裂缝会出现左右侧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随后发生旋转 使得最终的裂缝面垂直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分段多簇压裂时由于 近井筒附近的应力集中,会使得压裂产生左右位置不对称的两翼裂 缝。由于近井筒附近裂缝的位置形态会影响支撑剂的运移、携砂、铺 置等各种情况,因此通过模拟不共面裂缝实验来分析携砂液在射孔孔 道和主裂缝的运移情况,以及由于射孔参数变化而引起支撑剂的沉降 规律发生改变,对今后现场的水平井压裂和近井筒附近的裂缝形态研 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平井微地震监测是目前储层压裂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 富的监测手段。将压裂施工参数和震源监测参数汇总后,根据地层的 破裂点信息进行追踪和定位,对比分析后得出压裂范围、裂缝延伸方 向。客观评价压裂工程的最终效果,但是费用非常昂贵。此外西南石 油大学李骏等研究了多角度分支缝缝内支撑剂沉降及铺置实验装置 不能模拟裂缝面发生旋转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研究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共面 双翼主裂缝缝内支撑剂运移模拟实验装置,采用主裂缝的位置可以改 变,主裂缝面的角度可以调节来实现左右两侧的裂缝不在同一个平面 上;可以模拟不同孔密,孔径条件下,射孔参数的变化对支撑剂运移 带来的影响;并且该装置可以检测不同的排量、液量、支撑剂粒径对 主裂缝中最终形成的砂堤形态的影响程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装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不共面双翼主裂缝缝内支撑剂运移模拟实验装置,包括与进 口阀门7相连通的井筒1,井筒1的两边分别通过射孔装置3连通玻 璃板构成的两翼裂缝2,每个两翼裂缝2均通过橡胶管4连通到管道 5上,井筒1的两边管道5与进口阀门7安装的管道汇合形成通路。
所述的每根橡胶管4上均设置有开关6。
所述的射孔装置3包括与井筒1连接的高压管汇喷嘴3-1,高压管 汇喷嘴3-1安装在管壁模拟装置3-2的一端,管壁模拟装置3-2的另 一端安装在射孔孔道装置3-3的一端,射孔孔道装置3-3的另一端通 过丝堵开关3-6连接在六角螺栓接头3-4一端,六角螺栓接头3-4另 一端连通两翼裂缝2。
在射孔装置3的两端安装有一个压差传感器3-5。
所述射孔装置3中相同的裂缝部件结构和材质相同,均采用矩形 一体化设计模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模拟真实地层近井筒附近不同角 度的裂缝面的携砂情况,同时也可以模拟多簇压裂时,左右两翼裂缝 起裂位置左右不对称时的支撑剂的运移规律。采用有机玻璃材料,有 助于观察支撑剂的运移、携砂、铺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孔径,孔密 等参数研究在压裂液携砂过程中射孔对其的影响规律;裂缝面的角 度,射孔间距的大小的变化对研究不对称双翼裂缝延伸有指导意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不共面双翼主裂缝模拟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加 工制造并且易于分析观测的特点,适宜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整体效果图。
图2为射孔装置的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论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292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钯-亚铬酸铜氢化催化剂
- 下一篇:具有高度有序介孔的碳和碳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