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制备发泡陶瓷的微波加热隧道窑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33507.0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6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毛必明;陈健;梁勇;郑树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利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9/06 | 分类号: | F27B9/06;F27B9/26;F27B9/32;F27B9/3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地址: | 11040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备 发泡 陶瓷 微波 加热 隧道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制品烧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发泡陶瓷的微 波加热隧道窑。
背景技术
在陶瓷工业热处理设备中,隧道窑作为一种连续式生产的热工设备,广泛应用 于各类陶瓷制品的烧成。隧道窑的结构特点如图1所示,窑底为一连续移动的窑车, 加热前窑车在隧道窑外装载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则需放在专用耐火材料托烧窑具 上。加热时,由液压顶车机将窑车推入隧道窑内;经预热、加热、急冷、再慢冷, 最后由输送机构将窑车输送到窑外卸下烧好的陶瓷制品。
陶瓷制品中的发泡陶瓷多以煤炭类为主要制备原料,如粉煤灰或煤矸石等煤炭 废渣类,在烧成前期采用传统的加热方式(燃气喷嘴)对其进行加热,无法将这类 原料中的碳分子完全烧掉,发泡陶瓷制品易产生黑心、熔洞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加热方式的隧道窑在制备以煤炭类为主要原料的发泡陶瓷制品 中达不到排碳要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发泡陶瓷的微 波加热隧道窑,该隧道窑在低温氧化期间能有效地把陶瓷原料中的碳元素烧掉,从 而提高发泡陶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发泡陶瓷制品的烧结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制备发泡陶瓷的微波加热隧道窑,包括窑体外壳、窑顶耐火保温板、 窑侧墙耐火保温板和窑车,所述窑顶耐火保温板与窑体外壳之间以及窑侧墙耐火保 温板与窑体外壳之间均设置真空夹层;所述窑体外壳的顶部安装若干微波源,用于 对发泡陶瓷制品进行微波加热。
所述窑体外壳为不锈钢材质。
所述窑车上设有窑车耐火保温板,窑车耐火保温板上安装窑具,所述窑车耐火 保温板与窑具之间设置立柱,通过立柱对窑具进行支撑和固定。
所述窑具包括制品托烧栅板及围板,制品托烧栅板上放置发泡陶瓷制品。
所述微波源的安装数量根据窑体规格及所需温度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用粉煤灰或煤矸石等煤炭废渣类为主要原料来做的发泡陶瓷制品,在烧成 前期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微波加热,由于微波是从原料中部开始加热,高温前期, 由于制品坯体没有液相生成,还未开始熔融,此时原料中的碳,被加热氧化后生成 的CO和CO2气体能顺利排除,从而达到彻底排碳效果。为发泡陶瓷的后续的热反 应创造条件,从而解决黑心、熔洞等缺陷问题。
2、本实用新型是由设在窑体外壳顶部的若干微波源对发泡陶瓷制品进行加热, 微波源对煤炭废渣类发泡陶瓷制品原料进行加热,使之达到彻底排碳效果。窑体外 壳是由不锈钢制作而成,窑体外壳与窑顶耐火保温板(和窑侧墙耐火保温板)之间 为真空夹层,不锈钢窑体外壳用于承重和支撑作用,真空夹层起到隔断微波源向外 辐射的作用。
3、本实用新型采用微波加热方式效率高,节约燃源,可大大缩短原料氧化分 解时间,从而可有效减短预热带长度,减少窑炉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隧道窑工作原理图。
图2为微波加热剖面视图。
图中:图中:1-微波源;2-真空夹层;3-窑顶耐火保温板;4-窑侧墙耐火保温板; 5-发泡陶瓷制品;6-制品托烧栅板;7-围板;8-立柱;9-窑车耐火保温板;10-窑体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 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为制备发泡陶瓷的微波加热隧道窑,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窑体 外壳10、窑顶耐火保温板3、窑侧墙耐火保温板4和窑车,窑体外壳10的顶部安装若 干微波源1,用于对发泡陶瓷制品5进行微波加热。微波源的安装数量根据窑体规格 及所需温度进行设置;所述窑顶耐火保温板3与窑体外壳10之间以及窑侧墙耐火保 温板4与窑体外壳10之间均设置真空夹层2。
所述窑车上设有窑车耐火保温板9,窑车耐火保温板9上安装窑具,所述窑车 耐火保温板9与窑具7之间设置立柱8,通过立柱8对窑具进行支撑和固定。所述 窑具包括制品托烧栅板6及围板7,制品托烧栅板6上放置发泡陶瓷制品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利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辽宁利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335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