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先天性食管闭锁上盲端促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42717.6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6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0 | 分类号: | A61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先天性 食管 闭锁 上盲端促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促进先天性食管闭锁的食管加速生 长的装置。
背景技术
食管闭锁(atresiaofoesophagus)及食管气管瘘(tracheoesophagealfistula)在新生儿 期并不罕见,根据国内统计,其发生率为2000~4500个新生儿中有1例,与国外发病率近 似(2500~3000个新生儿中有1例)。占消化道发育畸形的第3位,仅次于肛门直肠畸形和 先天性巨结肠。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过去患本病小儿多在生后数天内死亡,近年来由于 小儿外科的发展,手术治疗成功率日渐改善。
食管闭锁病例中存在食管上下两段不连接、各成盲端的情况对这种情况的病例通常采用 将上下两段拉长缝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在该种病例中,还存在上下两段相隔距离过长, 无法直接拉拢进行手术的情形(如I型食管闭锁、II型食管闭锁、III(A)型食管闭锁)。这 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小肠、结肠移植或将胃上提到胸腔吻合重建食管-胃的连接,但手术复杂, 创伤大,并发症多。另一种方法是等待食管盲端自行生长到合适长度,进行食管吻合。食管 盲端自行生长到可以吻合的长度一般需要4-8周,过程漫长,期间可能发生严重肺炎、内环 境紊乱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研究出一种可促进先天性食管闭锁的食管盲端加速生长的装置, 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加速食管生长,尽早手术挽救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先天性食管闭锁上盲端促长装置,以解决现 有技术中无法促进食管生长病人存在生命危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先天性食管闭锁上盲端促长装置,包括引导管和对引导管限位的护板,所述引导管包括 引导端和推进端,所述引导端的端部设置有防护气囊,所述推进端的外圆面沿轴向方向设置 有刻度,所述护板与推进端之间设置有卡合固定装置。
进一步,所述卡合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护板上的卡合爪和设置于推进端外圆面上与卡合 爪卡合的卡槽。
进一步,所述卡合爪包括两个可相对转动的卡合体。
进一步,所述卡合体为圆弧结构,一端设置有卡合头,另一端设置有可将两个卡合体可 旋转的连接在一起的转轴。
进一步,所述卡合爪还包括可使两个卡合体始终处于夹紧状态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 簧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卡合体位于转轴一端的端部。
进一步,所述卡槽为两个沿推进端轴向方向布置的长方槽,所述长方槽的宽度与卡合头 的直径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引导管在引导端和推进端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段。
进一步,所述防护气囊通过设置于引导管内的气路与外界气源连通。
进一步,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用于观察推进端刻度的观察面,所述观察面与刻度平行设置。
进一步,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用于将护板固定于人体面部的系紧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导管进入人体食管,对食管进行刺激性的拉扯,伸进其生长,同时通 过卡合固定装置和刻度可准确控制每天需要的推进量,促进食管均匀稳定生长,并达到预期 目标,最终实现及时实施手术挽救生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 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 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引导管;2-护板;3-引导端;4-推进端;5-防护气囊;6-刻度;7-气路;8-卡槽;9-卡合 体;10-卡合头;11-转轴;12-复位弹簧;13-缓冲段;14-观察面;15-系紧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 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427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力脚拇指外翻矫正带
- 下一篇: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