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锁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0498.4 | 申请日: | 201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8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纪房;深堀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昭和螺旋管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21C37/12 | 分类号: | B21C37/12;F16L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宋春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互锁 制造 方法 及其 装置 | ||
在制造剖面呈圆形或多边形、椭圆形的管时,根据每个产品平均的生产所需时间来设定设备运转时间的自动成形装置或自动成形系统,根据所卷绕的金属制带板的产品直径(D)、节距(P)、产品长度(L)、设定时间(T)计算,基于计算出的各数值来控制各部的运转,并且,汇总上述各数值,配置于卷绕用芯件的前端侧,并且,一边旋转一边同步以阻止所卷绕的上述金属制带板的松动,且以放开或紧固自如的方式夹持上述金属制带板。另外,附加有马达系统的旋转速度的修正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锁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是一种在制造剖面呈圆形或多边形、椭圆形的管时,根据每个产品平均的生产所需时间来设定设备运转时间的自动成形装置或自动成形系统,可容易且高精度地成形上述管且使其不易松动,切断时等的加工性能优良,在提高生产的装置本身的作业效率上优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汽车等的车辆排气管,如图9所示的挠性管已为大众所知。即,这种挠性管1是用于使引擎侧的震动不传导至下游侧零件等的构件,因此,将导通上游侧及下游侧的零件的互锁型可挠性管2(以下简称互锁管)配置于中央,并且在其外侧配置有具有波纹部的伸缩管(bellows)3,并在其外侧还配置有外板(outer blade)4,伸缩管3与外板4的两端部3a,4a装设有以分别重叠于互锁管2的两端部的方式弯曲的保护件5。
然而,使用于这种挠性管1的互锁管2,如图9的拉出箭头所示,将平板状的金属制带板2a(参照图10)形成其剖面形状为S状等那样的弯曲状的金属制带板2b(参照图10),以其两侧部的弯曲部互相啮合的方式卷绕为螺旋状,成为具有能分别朝轴方向及径方向伸缩的柔软性的互锁管。
另外,该互锁管成形时,如图10所示,将从开卷机6拉出的具有一定宽度且长条形的平板状的金属制带板2a,一边被涂油装置7涂布润滑油一边送入多级辊成形装置8,并且,使其插入到多级辊成形装置8的上下辊8a、8b之间,将平板状的金属制带板2a成形为剖面为S状的弯曲状(如图9的拉出线所示)的金属制带板2b,将该弯曲状的金属制带板2b送入卷绕辊装置9,同时以两侧部互相啮合的方式螺旋状地卷绕,由未图示的等离子切断装置以预定的长度切断。
另外,这样的互锁管的剖面为圆形和多边形的情况。例如,专利文献1中,剖面为圆形的互锁管,其密闭性非常优良,但是有旋转时容易松动的缺点,也就是说有卷绕松动而容易脱开的缺点。另外,说明了剖面为多边形的互锁管,其密闭性不太好,但可以非常准确地设定其刚性及所连接的引导部的振动离脱性,多边形端部具有使软管(hose)保持预定的形状及卷绕状态地旋转而不松动的功能等(参照专利文献1第0002段至0005段)。
即,对剖面为多边形的互锁管而言,在卷绕时虽然使用剖面为多边形的芯件来卷绕,但可以勾挂在该芯件的多边形端部来形成。作为这种剖面为多边形的互锁管,例如,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2的图2、专利文献3的图12等。
另一方面,剖面为圆形的互锁管,在卷绕时虽然使用剖面为圆形的芯件来卷绕,由于其为圆形,无法勾挂,卷绕管时会产生回弹(spring back),管无法良好地保持预定形状的卷绕,在和与推力相对的回弹的关系上,可能导致旋转松动。另外,剖面为椭圆形的互锁管也有同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利文献4(参照图1)中公开了将互锁管卷取成比最终形状小的直径后,对互锁管施加回卷力。另外,卷取成比最终形状小的直径后,对互锁管施加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并且,对互锁管施加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作用力的机构为辊或弹性部材。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申请人以前曾获得互锁型挠性管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相关的专利。本发明是针对形成互锁型挠性管的方式进行研究的结果,使卷绕金属制带板的芯件侧为固定状态,并不是以往的以送出金属制带板的开卷机的一侧为工件侧的方式,而是以芯件侧为工件侧的结构,基于此,提供连续地高效率的高精度的直径尺寸的互锁型挠性管(参照同一专利文献的0009段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昭和螺旋管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昭和螺旋管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04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