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与特发性无精子症相关的遗传标记的引物对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0584.5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2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牟丽莎;蔡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孙银行;彭愿洁 |
地址: | 51803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特发性无 精子 相关 遗传 标记 引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与特发性无精子症相关的遗传标记的引物对,该遗传标记位于AR基因的编码区,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中,所述序列的突变位点选自c.868 TC、c.1484GA、c.1888 CT、c.569 CT、c.616 AG和c.1149 CT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述引物对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分别位于上述突变位点的上游和下游。通过大规模测序在特发性无精子症病人中筛选出了AR基因的6个新的突变位点,研究表明AR基因的上述突变可能导致特发性无精子症的发生,从而能够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引物对检测上述突变来实现对特发性无精子症的诊断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男性不育症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与特发性无精子症相关的遗传标记的引物对。
背景技术
全球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面临不能生育的问题,其中一半是由于男性不育。原发性无精子症是造成男性不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约影响1%的成年男性。男性不育发病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包括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基因缺陷和环境因素等,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从家族病例报道和小鼠模型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推断遗传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发现近200个基因与男性不育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发现近400个基因与小鼠精子发生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的突变、缺失或表达异常,可能是男性不育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这些突变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也有助于将来在体外受精过程中防止将遗传缺陷带给下一代。
雄激素受体(AR,NCBI Gene ID:367)是一种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男性性分化和维持正常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AR属于核转录因子调控的类固醇激素作用的家族。AR有4个蛋白结构,包括N末端反式激活结构域(NTD),DNA结合域(DBD),铰链区(HR)和羧基配体结合域(LBD)。它能结合雄激素,包括睾酮(T)和5α-二氢睾酮(DHT)的配体结合域,从而介导核易位和AR的转录调节功能。
在过去的几年中,确定了一些AR突变或多态性,可以导致或与遗传疾病相关,如完全或部分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和PAIS)。然而,还需要深入地研究以揭示AR突变与特发性无精子症(IA)的关系,为特发性无精子症的诊断提供依据和指导。
发明内容
为了确定IA患者AR基因突变的情况,我们将776例IA患者和709例正常生育男性的AR基因外显子测序,首次新发现5个错义突变和1个同义突变与IA的发生相关。
基于本发明的发现,本发明提供一种与特发性无精子症相关的遗传标记,其位于AR基因的编码区,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中,上述序列的突变位点选自c.868TC、c.1484GA、c.1888CT、c.569CT、c.616AG和c.1149CT中的一个或多个。
前5个突变位点是错义突变,第6个突变位点是同义突变。
上述突变分别是在如SEQ ID NO:1所示的AR基因序列的编码区的第868位、1484位、1888位、569位、616位、1279位和1149位。
前5个突变位点依次分别对应的氨基酸变化情况是p.C290R、p.S495N、p.R630W、p.T190I和p.S206G,即第290位氨基酸由C变为R、第495位氨基酸由S变为N、第630位氨基酸由R变为W、第190位氨基酸由T变为I、第206位氨基酸由S变为G。第6个突变位点没有对应的氨基酸变化。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上述序列的突变位点选自c.868TC、c.1484GA和c.1888CT中的一个或多个。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上述序列的突变位点选自c.1888C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05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