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以及利用该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1036.4 | 申请日: | 2015-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7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迈克尔·明燮·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创尼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3B25/08 | 分类号: | B63B25/08;B65D9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忠清***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特定 环境 外力 流动 冲击 载荷 控制系统 | ||
1.一种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成开放空间或内部封闭的空间的运输装置(100)或者存在于海洋结构物的一定量流动体(200)内水平配置的漂浮装置(300);
至少包括第一浮体(410)与第二浮体(420)中的一个,其中所述第一浮体(410)通过连接部件(430)与所述漂浮装置(300)连接并根据相互比重差异配置在垂直方向上部,所述第二浮体(420)通过连接部件(430)与所述漂浮装置(300)连接并根据相互比重差异配置在垂直方向下部的位置调节装置(400);
在所述流动体(200)内部、所述漂浮装置(300)、所述位置调节装置(400)或位于周边的结构物中选择设置,并检测对预先设置的测定对象的物理变化的传感装置(500),所述测定对象是至少一个;以及
利用从所述传感装置(500)传送的对于测定对象的物理变化值预测检测和预测控制所述漂浮装置(300)、所述位置调节装置(400)、设置所述传感装置(500)的运输装置(100)或对海洋结构物的流动体力学环境内外力、船体应力、6自由度运动及位置的控制装置(6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漂浮装置(300)包括相互连结的至少一个的垫部件(310);
所述各垫部件(310)包括:内部中央具有第一封闭空间(303)的第一主体部(301)、配置于第一主体部(301)的第一封闭空间内的第一浮力部件(305)、包住第一主体部(301)的外面的第一盖子(308),第一盖子(308)的外侧面固定有相离一定间隔固定的至少一个连结部件(30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垫部件(310)被相离恒定间隔配置而具有恒定空间,所述流动体(200)中包含的流体和所述垫部件(310)在运动中通过惯性运动被喷到所述垫部件(310)时,将所述垫部件(310)上部处于汽化状态的流动体再捕集成液体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垫部件(310)的上部面上形成或粘贴着可以实施图像或激光识别的识别标记(317,319)而使所述控制装置(600)实施所述各垫部件(310)的位置、六自由度运动的测量或者诊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调节装置(400)包括配置于所述漂浮装置(300)上部的第一浮体(410)、配置于所述漂浮装置(300)下部的第二浮体(420)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连接部件连接于所述漂浮装置(300)的第一浮体(410)的比重小于所述流动体(200)的比重;
通过连接部件连接于所述漂浮装置(300)的第二浮体(420)的比重大于所述流动体(200)的比重;
所述漂浮装置(300)的比重大于所述第一浮体(410)的比重,小于所述第二浮体(420)的比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第一浮体(410)或第二浮体(420)的组成包括:
内部中央具备第二封闭空间(412)的第二主体部(411);
配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411)的第二封闭空间(412)内的第二浮力部件(413);
包住所述第二主体部(411)的外面的第二盖子(416),第二盖子(416)的上面和下面固定有上部和下部连结部件(417,4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定环境内外力下流动体的冲击载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流动体(200)使用封闭的运输装置(100)以贮存状态运输时,所述运输装置(100)的内壁配置有控制所述流动体(200)的冲击载荷变化或者减少所述流动体(200)的晃荡的缓冲板(150);
所述缓冲板(150)可从上、下、左、右方向中选择方向调节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创尼克株式会社,未经赛创尼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103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