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离子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1537.2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15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姜昌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昌焕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A61L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李健,李翔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离子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离子发生装置,特别地,涉及的负离子发生装置中,将作为现有的负离子释放电极的线圈型电极卷绕成弹簧形状而进行使用,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负离子发生量和风速,并且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多个具有负离子释放电极的负离子发生部。
背景技术
一般包含在空气中的作为污染物质的甲醛、氮氧化物和空气中所含的香烟烟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各种有机物质形成“正离子”,其中为了中和这些物质而进行集尘,通过供给负离子而能够保持室内空气干净且清新。
另外,当长时间暴露在细菌、灰尘、花粉等存在正离子的空间内时,会诱发特应症等过敏性各种皮肤疾病,因此通过供给负离子而中和正离子成分。
由此能够缓解各种皮肤疾病,并且顺利排出体内废物,从而促进细胞活性和新陈代谢,因此,不仅促进人体成长,而且还能够促进动植物的生长。
如上所述,为了利用负离子的有益效果,正在开发且使用具有空气净化功能且产生负离子的专用装置,但是由于其体积大且购买成本高,因此目前还不能大众化,但是近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泛地使用着室内用或者能够设置在汽车内部等而使用的负离子发生装置。
这种近来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具有的效果是能够平稳地实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能,但是其存在如下的问题。
即,由于从产生负离子的导入线的放电电极产生的负离子向室内扩散的时间过长,从而存在中和以及净化的时间过长的问题。
这是由于当在放电电极中产生负离子时空气中的风速非常微弱。
为了解决此问题,之前提出有在导入线的后方设置通过电机旋转的风扇,从而快速地向室内放射放电电极上所产生的负离子,但是由于需要设置额外的风扇电机,从而不仅存在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而且因风扇电机运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从而具有在建筑内部或汽车内部不能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的问题。
此外,还具有的问题是,当导入线的放电电极的寿命已到或者因故障等不能运转时,使用者很难判断出这些现象。
即,当导入线的放电电极发生故障时,电机也会正常运转,因此使用者会判断成正在释放负离子。
另外,当不使用时,由于电极等内置部位也处于向外部暴露的状态,因此存在影响美观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根据由本发明的申请人提供的方法的现有技术为大韩民国注册专利10-1330642号,其在添附的图1和图2中示出。
简单地观察上述现有技术,负离子发生装置大致包括下壳10、上壳20以及负离子发生部30。
下壳10的内部具有容纳空间部11,并且在下壳10的底表面上固定设置有具有多个支撑件12的托架13,虽未示出托架13的支撑件12,但是所述支撑件12能够实现固定电气产品或者其他电机等的位置的功能。
上壳20连接在下壳10上而形成有密闭的空间部,上壳20的顶面为开放状态,并且正面设置有LED显示器21。
另外,在上壳20的背面内侧设置有缓冲板22,以能够在进行门等的开闭动作时能够平缓地进行开闭动作。
另外,负离子发生部30位于上壳20的内表面上,并通过设置在上壳20上的按钮40选择性地向上壳20的外部突出,从而实现向外部放射负离子的功能。
另外,辅助支架32通过按钮40启动,并在内部中心部能够产生负离子,辅助支架32上设置有放电电极33,特别是设置有盖子35,该盖子35上具有与上壳20的缓冲板22联动而运动的齿轮部34,该盖子35实现了选择性地封闭上壳20的开放部位的功能。
另外,辅助支架32的正面连接有帽体36,该帽体36的内周面上连接有线圈型电极37,该线圈型电极37作为与上述放电电极33一同产生负离子的电极,其以预设间隔缠绕有多圈。
如上所述地形成而运转的现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具有的优点是不使用额外的风扇电机也能够产生一定值以上的风量,从而能够节省成本并可以期待一定值以上的负离子发生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是风量和负离子发生量不足以覆盖标准值以上的空间。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该负离子发生装置中,将作为现有的负离子释放电极的线圈型电极缠绕成弹簧形状而进行使用,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负离子发生量和风速,并且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多个具有负离子释放电极的负离子发生部。
课题解决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昌焕,未经姜昌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1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