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6831.2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40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小西克尚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 代理人: | 田喜庆,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现有 建筑物 加强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
背景技术
作为大厦、公寓这样的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强方法,具有在建筑物的内部对柱、梁进行加强、或者增设抗震壁的方法,但是该加强方法需要进行建筑物内部的施工,因此无法在施工期间中提供使用建筑物,很难说是优选的加强方法。
于是,能够在提供使用现有建筑物的同时进行其抗震加强的、对现有建筑物的外壁面进行抗震加强的方法成为主流,作为其代表例,能够列举有带框钢架加强直附工法(direct-attaching a framed steel brace)和带框钢架加强框架增设工法(adding a framed steel brace structure)。
带框钢架加强直附工法是将内置了钢架加强件的带框钢架加强件直接安装在现有建筑物的外壁面的方法。因此,在设有阳台、檐部、百叶窗等突出部的外壁面,钢架加强件与突出部相干扰,因此并不适用于具备突出部的外壁面。
另一方面,带框钢架加强框架增设工法是在现有建筑物中的、欲进行加强的外壁面的侧方,在钢架加强框架上建造固有的基础,在该基础上依次增设钢架加强框架的方法。在此,参照图11,详细说明带框钢架加强框架增设工法。
如图11所示,针对公寓等现有建筑物B的长边方向上的左右外壁面,首先,增设具备未图示的底脚梁的基础K,在将该底脚梁与现有建筑物B的底脚基础连接为一体后,在基础K上至最上层为止建造钢架加强框架H,并接合现有建筑物B的外柱、各层的外梁等与钢架加强框架K来进行抗震加强。
在此,在图12中示出了在钢架加强框架H与现有建筑物B的接合部产生的各种剖面力。
在图12中,Meh是接合部的弯矩,Quh是接合部的剪切力,Ne是接合部的张力,Meh=Quh×eh、Ne=Meh/L(QF是增设框架的剪切力,Quh、eh是钢架加强芯与梁端间距离,L是从正面观察钢架加强框架H时的宽度)。
这样,由于增设的钢架加强框架H与现有建筑物B仅传递有水平剪切力,铅垂剪切力通过增设的钢架加强框架H的纵向构件向增设的基础K传递,因此基础K的增设是必须的。进而,在钢架加强框架H与现有建筑物B的接合部产生有伴随着偏心弯矩的张力Ne。
这样,由于基础K的增设是必须的,因此即使在仅欲在中层、上层进行抗震加强的情况下,也需要增设基础K,建造从基础K竖起的钢架加强框架H、即包含在实际中不需要的下层用的钢架加强件在内的钢架加强框架H。由此,不得不建造不经济的加强构造,另外,在基础K的增设时从满足建筑极限的必要性出发而难以进行该施工的情况下,并不适用该加强对策。
另外,也存在有取代钢架加强框架H,如图13所示地在现有建筑物的任意上下层的外梁OB间配设间柱型减震器D的抗震加强构造。在间柱型减震器D的配设时,隔着底板P通过地脚螺栓A固定于外梁OB,但是由于伴随着与图11、图12同样地产生的弯矩的较大的拉拔力X作用于地脚螺栓A(在相反一侧的地脚螺栓A作用有按压力X),因此为了克服该拉拔力X,不得不在外梁OB内设置贯通孔,配设PC钢棒等张紧构件TB,并勒紧张紧构件TB而进行接合。此外,在不存在外梁OB的情况下,为了通过张紧构件TB来克服拉拔力X,不得不进行外梁OB的增设。
在此,作为而以往的公开技术,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具备加强用柱和加强用钢架梁的抗震加强用构架设置于现有建筑物的外侧时,在不使现有外部柱与加强用柱接合的情况下接合现有外部梁与加强用钢架梁。通过该结构,能够使抗震加强用构架负担地震时的水平力,因此能够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强,但是由于加强用柱是从基础竖起的构件,对于抗震加强用构架而言需要固有的基础,因此依然存在已述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在现有建筑物的外表面的柱梁接合部形成销支承部,以通过在梁方向上连续的外壳梁框架与销支承部来形成柱梁接合部的方式通过销支承部来支承由从各层向各自上方和下方延伸的外壳柱构框架成的外壳加强框架,使向上方或者下方延伸的外壳柱框架间的间隙连结而在现有建筑物的外侧面构建格子状的外壳加强框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6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流体储存系统及其构造方法
- 下一篇:片状物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