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川崎氏症的诊断与治疗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0004.5 | 申请日: | 2015-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6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垣崇;邬哲源;柯泰名;郭和昌;张正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垣崇;中央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A61K39/395;A61P9/00;A61P29/00 |
代理公司: | 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穆彬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TW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川崎氏症 诊断 治疗 | ||
本发明描述一种诊断、治疗或监测治疗个体的川崎氏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获自该个体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量,该生物标记是IL‑7F、sCD40L、MPIF‑1、E‑选择素(selectin)、IP‑10、或IL‑33。将该量与截止量进行比较。本发明亦描述一种用于进行该方法的试剂盒。
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主张于2014年7月24日申请的美国临时申请案第62/028,633号的优先权,该发明的内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现有技术】
川崎氏症(KD)(一种于较小儿童中观测到的多系统炎症)可导致急性血管炎,最为显著影响冠状动脉。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大约20至25%的罹患KD的儿童发展成冠状动脉畸形(CAA)。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可将CAA的发病率减低至约5%,然而早期检测是必要的。
KD诊断是困难的,尤其于早期阶段。目前,KD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包括发烧持续≥5天、两侧结膜充血无渗出物、多形性疹、唇及口变化(唇红斑及皲裂、草莓舌、和口咽黏膜扩散性充血)、四肢变化(手足红斑及水肿)、以及颈部淋巴结病变(直径≥1.5cm)。然而,KD与其他病状间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参数的重叠使诊断难以确定,及尚无特定实验室试验。
因此,经由实验室分析鉴别特异性生物标记以促进KD诊断对于预防严重KD后遗症,尤其是CAA具有价值。
【发明内容】
本文所述的是一种诊断个体的川崎氏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来自疑似罹患川崎氏症的个体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量,该生物标记是IL-7F、sCD40L、MPIF-1、E-选择素、IP-10、或IL-33;及将该量与截止量进行比较;其中若该量高于或低于该截止量,则该个体确定为罹患川崎氏症。于一实施例中,该生物标记是IP-10并且若该量高于该截止量,则该个体确定为罹患川崎氏症。该样品可在自该个体开始发烧的0至10天(例如,5天)内自该个体获得。
此外,本文描述一种治疗个体的川崎氏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来自疑似罹患川崎氏症的个体的第一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第一量,该生物标记是IL-7F、sCD40L、MPIF-1、E-选择素、IP-10、或IL-33,其中该第一量高于或低于截止量;及向该个体施用针对川崎氏症的治疗。于一实施例中,该生物标记是IP-10并且该第一量高于该截止量。该治疗是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或IVIG及类固醇。第一样品可自该个体开始发烧的0至10天(例如,5天)内自该个体获得。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施用该治疗之后自该个体获得第二样品;检测于该第二样品中的生物标记量;并且若于该第二样品中的量高于该截止量,则继续该治疗或施用不同治疗。
本文中亦揭示一种监测个体的川崎氏症的治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于该治疗之前或期间第一时间点时自该个体获得的第一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第一量,该生物标记是IL-7F、sCD40L、MPIF-1、E-选择素、IP-10、或IL-33;检测在第二时间点时自该个体获得的第二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第二量;将该第一量及与第二量进行比较;并且基于该比较制定治疗决策。该生物标记可以是IP-10并且该治疗是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
于任一以上方法中,该样品可以是体液样品(例如,血液、血清、血浆、脑脊髓液、尿液、或唾液样品)。免疫测定法可用于检测该样品中的生物标记量。例如,该免疫测定法可以是ELISA、蛋白质阵列、流式细胞计数法、建立于磁珠上的多重免疫测定、蛋白质印迹、点印迹、或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IP-10的1,318pg/mL的截止血浆量可用于任一以上方法中。于一实施例中,该患者群体是汉族。
本文亦描述一种用于诊断个体的川崎氏症或监测个体的川崎氏症的治疗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可包括用于检测生物标记量的试剂(例如,抗体)或装置(例如,试验条、固态载体、芯片或盘)。该生物标记可以是IL-7F、sCD40L、MPIF-1、E-选择素、IP-10或IL-33。
一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于下列描述中进行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垣崇;中央研究院,未经陈垣崇;中央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00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血样品的稳定化
- 下一篇:非侵入式体液压力感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