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金属化流延薄膜和其所制成的包装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1483.2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0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N·C·马佐拉;J·C·戈梅斯;A·多梅内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7/02 | 分类号: | B32B7/02;B32B7/022;B32B27/08;B32B27/32;B32B15/085;B32B15/20;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坤瑞律师事务所 11494 | 代理人: | 封新琴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金属化 薄膜 制成 包装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金属化流延薄膜,其包括第一层,所述第一层包含密度大于0.94g/cc且熔融指数小于或等于1.3g/10min的乙烯类聚合物;以及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且包含密度大于0.94g/cc且熔融指数大于或等于2.0g/10min的乙烯类聚合物,其中第二层的外表面背离第一层,其中第二层进一步包含沉积于外表面上的金属和/或金属氧化物层。还提供包含所述多层金属化流延薄膜的包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金属化流延薄膜和其所制成的包装。
背景技术
层合薄膜被广泛用于包装应用。衬底的选择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最终用途的功能要求(例如热稳定性、阻隔、抗机械损伤性和/或密封)。或者,包装美观性(例如高光泽度、透明度和/或装饰性印刷)可能影响衬底的选择。包装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光泽薄膜作为层合包装的外层以便增加对消费者的影响。在若干应用中,金属化薄膜的用途由于这种薄膜所提供的外观与阻隔特性而被利用。
典型的金属化衬底包括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双向拉伸聚丙烯(biaxiallyoriented polypropylene,BO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类薄膜由于其金属粘附性和粘结强度较差而通常不用作金属化薄膜的衬底。相反,基于聚乙烯的层或薄膜通常用作内部衬底且需要添加迁移性助滑剂以降低摩擦系数。已知添加迁移性助滑剂甚至进一步减少金属在基于聚乙烯的薄膜或层表面上的粘附。
发明内容
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金属化流延薄膜,其包含第一层,所述第一层包含密度大于0.94g/cc且熔融指数小于或等于1.3g/10min的乙烯类聚合物;以及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且包含密度大于0.94g/cc且熔融指数大于或等于2.0g/10min的乙烯类聚合物,其中第二层的外表面背离第一层,其中第二层进一步包含沉积于外表面上的金属和/或金属氧化物层。还可以增添第三层以提供密封性能且所述第三层包含密度低于0.94g/cc且熔融指数大于或等于2.0g/10min的乙烯类聚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此所用,术语“聚合物”是指通过单体(不论相同或不同类型)聚合而制备的聚合物化合物。因此,通称聚合物涵盖术语“均聚物”,其通常用于指仅由一种类型单体制备的聚合物;以及“共聚物”,其是指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单体制备的聚合物。
“聚乙烯”应指包含大于50重量%的衍生自乙烯单体的单元的聚合物。其包括聚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意味着单元衍生自两种或更多种共聚单体)。所属领域中已知的聚乙烯常见形式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Ultra Low DensityPolyethylene,ULDPE);极低密度聚乙烯(Very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VLDPE);单点催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包括线性和实质上线性低密度树脂(m-LLDPE);以及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这些聚乙烯材料在所属领域中通常已为人所知;然而,以下描述可以有助于了解这些不同聚乙烯树脂中的一些之间的差异。
术语“LDPE”也可以称为“高压乙烯聚合物”或“高度分支化聚乙烯”,且定义为意指使用自由基引发剂(如过氧化物)使聚合物在高压釜或管状反应器中、在高于14,500psi(100MPa)的压强下发生部分或完全的均聚或共聚(参见例如US 4,599,392,所述文献结合在此供参考)。LDPE树脂典型地具有0.916g/cc到0.940g/cc范围内的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14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