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钛酸锂系复合产物的前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1516.3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0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江崎亮太;西崎努;田村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央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1G23/00 | 分类号: | C01G23/00;H01M4/485;H01M10/0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钛酸锂系 复合 产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提供通过1000℃以下的焙烧而能够防止焙烧中的质量减少且形成固体电解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前体。使用钛酸锂系复合产物的前体,该前体的特征在于,其是用于通过焙烧而形成钛酸锂与钛酸锂镧的复合产物的前体,其由包含Li与Ti的复合盐以及La元素源化合物的固体状物质形成。这种钛酸锂系复合产物的前体通过下述制造方法来获得,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将至少包含Ti元素源、Li元素源和溶剂的混合物通过溶剂热处理法进行加热,从而形成固体状物质的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钛酸锂系复合产物的前体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用于通过焙烧而形成钛酸锂系复合产物的前体及其制造方法等,所述钛酸锂系复合产物的前体对于使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中能够使用的含锂负极活性物质与含锂固体电解质复合而成的复合物(以下称为“电极复合物”)是有用的。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被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汽车、飞机等运输用机械、用于平衡电力等的蓄电装置,在任意用途中均寻求能量密度的提高。当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实用二次电池是锂离子电池,进行了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尝试更高能量密度化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环,进行了锂离子电池的改良技术即全固体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代替电解液的电池)的研究。
全固体电池由于构成电池的负极、电解质和正极全部是固体,因此通过将负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正极层反复层叠,能够制造具备串联结构的电池而无需使用铜线等,从而可以认为其适合于汽车用途、蓄电用途。进而,负极活性物质、固体电解质和正极活性物质分别为氧化物的全氧化物系全固体电池在能量密度提高的基础上,还可以期待安全性和高温耐久性方面的效果。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一种负极活性物质,已知具备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氧化物即钛酸锂Li4Ti5O12(也称为LTO)(专利文献1)。可以认为:Li4Ti5O12的晶格尺寸基本上不随着充放电而发生变化,因此与石墨系碳材料(其常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但已知石墨层间随着充放电而沿着c轴方向膨胀收缩10%左右)等相比,作为全固体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而具有优异的性质。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全氧化物系负极复合物的固体电解质的候补,由于具备高的锂离子传导度,因此具备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钛酸锂镧Li3xLa2/3-xTiO3(0≤x≤1/6,也被称为LLTO)受到关注(专利文献2)。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中,浸渗至正极与负极的空隙内的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的传导途径而发挥功能,但全固体电池不使用电解液,因此,电极优选制成使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混合而成的复合物(专利文献3、4)。
此外,如下所示那样,用于形成使负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混合而成的复合物的复合化技术不仅应用于全固体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性能改善法也加以研究,还存在下述报告:在以改善负极活性物质的性能为目的的掺杂法中,结果能够得到固体电解质与负极活性物质共同存在的物质。
例如,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制造方法:锂源使用碳酸锂、镧源使用硝酸镧六水合物、钛源使用二氧化钛,将它们用湿式球磨机混合后,使其干燥而制成前体,并将其以850℃进行焙烧,从而得到Li4Ti5-xLaxO12(0≤x≤0.2)的焙烧体组合物的制造方法。该方法示出了La被掺杂至LTO相中而形成固溶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4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07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3387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080637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央硝子株式会社,未经中央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15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酸钙蛋壳与有机膜的分离
- 下一篇:碳被覆二氧化钒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