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5030.7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2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孝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IHI |
主分类号: | F02B37/16 | 分类号: | F02B37/16;F02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金成哲;宋春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 ||
增压器(C)具备使通过压缩机叶轮后的气体的一部分返回吸气流路的回流路(23c)。增压器(C)具备:设于压缩机壳体(6)中的形成排气流路的壁部(6e),且使排气流路向压缩机壳体的外部开口的排气开口部(25);设于压缩机壳体中的形成吸气流路的壁部(6f),且使吸气流路向压缩机壳体的外部开口的吸气开口部(27);以及一端(23a)侧与排气开口部连结、另一端(23b)侧与吸气开口部连结,且在内部形成回流路的回流管(23),排气开口部和吸气开口部具有在回流管脱离的状态下,从与排气开口部对置的位置能够看到吸气开口部的关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使压缩后的气体的一部分返回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侧的回流路的增压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增压器具有旋转自如地保持主轴的轴承座。在主轴的一端设有涡轮叶轮,在主轴的另一端设有压缩机叶轮。增压器与发动机连接,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流入增压器。当通过废气而涡轮叶轮旋转时,通过该涡轮叶轮的旋转,经由主轴,压缩机叶轮旋转,将流入压缩机叶轮的空气压缩、排出。
对于这种增压器,专利文献1提出了设置旁通软管的方案,其连通向增压器引导气体(例如空气)的进气管和从增压器向发动机侧引导压缩空气的出气管。在该结构中,能够在增压压力上升时,通过将压缩空气的一部分返回增压器的上游而抑制浪涌。但是,管、软管的配置变得复杂,不仅设计困难,而且装配作业性降低。因此,为了将压缩空气返回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侧,普遍在增压器主体的内部形成旁通流路(回流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6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回流路设于增压器主体的内部的情况下,必须在构成壳体的壁的壁厚的范围内形成回流路。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设计回流路的形状的自由度低,而且根据工作条件,将压缩空气返回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侧时的气流音变得显著。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器,其能够抑制设计作业的复杂化,而且抑制因返回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侧的压缩空气而引起的气流音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为增压器,其主旨在于,具备:壳体,其收纳压缩机叶轮,且具有向上述压缩机叶轮流动的气体的吸气流路及从上述压缩机叶轮流动的气体的排气流路;回流管,其在内部具有使从排气流路向排气口流动的气体的一部分返回吸气流路的回流路;第一开口部(排气开口部),其设于形成排气流路的壁部,且与回流管的第一端部(一端部)连结;以及第二开口部(吸气开口部),其设于形成吸气流路的壁部,且与回流管的第二端部(另一端部)连结,在回流管从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脱离的状态下,第二开口部设于从与第一开口部对置的位置能够看到的位置。
压缩机壳体也可以从连结第一开口部的中心和第二开口部的中心的假想线段上避开。
也可以,在将回流管与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连结的状态下,回流管的第一端部(一端部)侧和第二端部(另一端部)侧平行。
回流管也可以由弹性体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设计作业的复杂化,而且抑制因返回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侧的压缩空气而引起的气流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增压器的概要剖视图。
图2(a)及图2(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回流管与贯通孔的连结构造的图。
图3是图2(a)的增压器的III向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增压器的外观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IHI,未经株式会社IHI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5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阀正时控制装置
- 下一篇:潮汐波动力装置及其用于产生势能的方法